精選廢文

[Health] 超平凡減重策略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你會選擇重新開始嗎?」 很多人覺得減重很難,甚至認為自己天生「易胖體質」,連喝水都會胖。這篇筆記獻給曾有同樣念頭的你——也獻給過去的我。 我總對自己說:「我還年輕、還健康,不需要減重。」但那只是自我安慰。直到去年,我因為毛囊炎併發蜂窩性組織炎而接受清創手術;我以為那是偶發,沒想到今年三月,同一位置又再度發炎,甚至形成硬塊。 那一刻我愣住了。 毛囊炎併發蜂窩性組織炎並不是隨便就會發生。 這是一記警鈴—— 我的身體在示警:它出了問題。 我知道自己得先處理最明顯的危險因子: 肥胖。 因此,從四月起我開始了減重旅程。寫下這段文字時,歷經 3.5 個月,我把體重從高峰 94 公斤降到 81 公斤。接下來,是我一路摸索、查證與實作的重點整理。

[health] 減重為什麼會「越減越慢」?什麼是代謝適應與對應策略

代謝適應是什麼?

當我們減重時,常常會遇到一個現象:吃得比以前少,但體重卻不再下降。這並不是單純因為「意志力不夠」,而是身體本能的生理反應——代謝適應(metabolic adaptation)

早在 1995 年,Leibel 與同事們就發現:當人體重減少後,能量消耗下降的幅度遠超過僅僅依體重與肌肉流失所能解釋,而體重增加時,能量消耗也同樣超出預期地上升 [1]。這證明我們的身體會主動「省電」或「加速燃燒」,以維持能量平衡。

到了 2010 年,Rosenbaum 與 Leibel 綜合多項研究,指出代謝適應其實是全身性的調整,不只涉及肌肉能耗,還包括荷爾蒙(如 leptin、甲狀腺素)與神經系統(交感神經活性)的變化 [2]

2016 年對「The Biggest Loser」減重競賽選手的六年追蹤更顯示,即使多年後,基礎代謝率依然比預測值低了將近 500 大卡/日,而且多數參賽者體重回升 [3]。這意味著代謝適應可能長期存在,並解釋了減重後容易復胖的原因。

更近期的研究則指出:代謝適應不僅讓代謝變慢,還會直接削弱減重成效。2021 年 Martins 等人在低熱量飲食試驗中發現,代謝適應幅度越大的人,體重與脂肪的減少幅度越有限 [4]

我們學到什麼?

  1. 代謝適應是真實存在的:它讓能量消耗下降超過預期。
  2. 這是一種全身性的調整:涉及荷爾蒙與神經調控。
  3. 它可能持續多年:即使體重部分回升,代謝率仍可能低於預期。
  4. 它會影響減重成效:代謝適應越強,低熱量飲食的效果越有限。

對應代謝適應的三大策略

1. 間歇式熱量限制(Intermittent Energy Restriction, IER)

持續低熱量飲食容易觸發代謝適應,使基礎代謝率下降,導致體重停滯或復胖。為了應對這個現象,有學者提出「間歇式熱量限制」策略。

MATADOR 研究中,研究者將肥胖男性隨機分成連續限熱組與「2 週限熱 + 2 週維持」週期化組。結果發現,間歇組的總減重更多、脂肪下降幅度更大,且能量消耗下降較少,顯示「飲食休息週」有助於減緩代謝適應 [5]。此外,BREAK 研究設計更進一步,直接將「代謝適應」作為主要終點,預計檢驗在減重與維持期中,插入休息週是否能有效降低 RMR 下滑 [6]

實務建議:在 2–4 週限制後,安排 1–2 週維持熱量飲食(而非放縱飲食),以延緩代謝變慢的現象。

2. 阻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 RT)

另一個造成代謝下降的重要原因是瘦體重(肌肉)的流失。肌肉量減少會直接降低基礎代謝率,因此在減重期維持肌肉成為關鍵。

Hunter 等人的隨機試驗顯示,在減重後加入阻力訓練的女性,瘦體重流失明顯較少,RMR 下降幅度也減輕 [7]。同樣地,Willis 等人的研究比較了有氧運動、阻力訓練與兩者結合。結果指出,有氧最能減脂、阻力最能保肌,而兩者結合能同時達到減脂與維持瘦體重的效果 [8]

實務建議:每週進行 2–3 次全身性阻力訓練(8–12RM,每動作 2–3 組),並與有氧運動並行,以在減脂同時守住肌肉與能量消耗。

3. 高蛋白飲食(Higher-Protein Diet, HPD)

飲食組成也影響代謝適應。足夠的蛋白質不僅能刺激肌肉蛋白合成,還能增加食物熱效應(TEF),提升飽足感,進而維持能量消耗。

Soenen 等人的研究指出,正常蛋白攝取是減重與維持的基本條件,而在此基礎上提高蛋白(約 ≥1.2–1.6 g/kg/d),能額外保留 RMR 與瘦體重 [9]。進一步的臨床綜述總結了多篇研究,發現高蛋白飲食可透過多重機制(TEF 增加、食慾荷爾蒙調控、肌肉合成維持)提升減重效率,並與阻力訓練具有協同作用 [10]

實務建議:在減重或維持期,將蛋白質提高到 1.2–1.6 g/kg/日,並分散於三餐(每餐約 20–30 g),優先選擇優質蛋白(魚、蛋、乳製品、豆製品等)。

參考文獻

  1. Leibel RL, Rosenbaum M, Hirsch J. Changes in energy expenditure resulting from altered body weight. N Engl J Med. 1995;332(10):621-628. PubMed
  2. Rosenbaum M, Leibel RL. Adaptive thermogenesis in humans. Int J Obes (Lond). 2010;34(Suppl 1):S47-S55. PMC
  3. Fothergill E, Guo J, Howard L, et al. Persistent metabolic adaptation 6 years after "The Biggest Loser" competition.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16;24(8):1612-1619. PubMed
  4. Martins C, Roekenes J, Salamati S, et al. Metabolic adap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weight and fat mass loss in response to low-energy diets. Nutr Metab (Lond). 2021;18(1):70. PubMed
  5. Byrne NM, Sainsbury A, King NA, Hills AP, Wood RE. Intermittent energy restriction improves weight loss efficiency in obese men: the MATADOR study. Int J Obes (Lond). 2018;42(2):129-138. PubMed
  6. Peos JJ, Bekker T, Bussau VA, et al. The BREAK study protocol: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energy restriction on adaptive thermogenesis during weight loss and its maintenance. Int J Obes (Lond). 2023;47(11):915-927. PMC
  7. Hunter GR, Byrne NM, Sirikul B, et al. Resistance training conserves fat-free mass and 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 following weight loss.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08;16(5):1045-1051. PubMed
  8. Willis LH, Slentz CA, Bateman LA, et al. Effects of aerobic and/or resistance training on body mass and fat mass in overweight or obese adults. J Appl Physiol (1985). 2012;113(12):1831-1837. PMC
  9. Soenen S, Martens EA, Hochstenbach-Waelen A, et al. Normal protein intake is required for body weight loss and weight maintenance, and elevated protein intake for additional preservation of 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 and fat free mass. Am J Clin Nutr. 2013;97(3):411-421. PubMed
  10. Dhillon J, Craig BA, Leidy HJ, et al. Clinical Evidence and Mechanisms of High-Protein Diet-Induced Weight Loss. Nutrients. 2020;12(8):2296. PMC

本著作依據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釋出。內容如有錯誤 煩請不吝指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