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媽媽餵爭議全解析:配方奶「一半是糖」真相與乳糖科普

媽媽餵爭議:配方奶「一半是糖」?爭議如何延燒

8月底,母嬰品牌 媽媽餵(mamaway) 在社群平台上傳影片,聲稱「1 瓶奶粉有一半以上是糖,等於 2 大瓶可樂」,甚至警告寶寶天天喝配方奶就像「餐餐喝珍奶」,會造成益菌減少、壞菌增多,還可能導致過動。此說法一出,引發社群熱議與家長不安,不少網友批評這是對無法親餵的媽媽們進行情緒勒索,也質疑影片背後意圖是為了銷售擠乳器。

爭議延燒後,醫界紛紛出面澄清。婦產科醫師蘇怡寧指出:嬰兒配方奶粉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是乳糖,與母乳一致,含量約 7%,是寶寶能量的主要來源,影片說法顯然錯誤;醫師杜承哲也補充:乳糖與「過動」無關,所謂「糖分造成過動」的假說早在 1994 與 2017 年大型研究中就已被推翻。

另一方面,食藥署則援引台大醫院資料說明:成熟母乳每 100 mL 乳糖含量為 6.7–7.8 g,而市售合格配方奶為 5.5–7.7 g,兩者差異不大。換言之,影片所謂「一半是糖」並不符合事實。

儘管媽媽餵後續發表道歉聲明,仍堅持「避免選到高糖奶粉才能保護孩子」的立場,使得輿論持續延燒。這場事件不僅突顯家長對嬰幼兒飲食的焦慮,也讓「母乳 vs. 配方奶」的爭議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國健署:鼓勵母乳,也尊重多元情境下的餵養選擇

國健署強調:在媽媽與嬰兒身心狀況許可下,鼓勵母乳哺餵,並致力營造友善環境(醫護訓練、產前衛教、產後諮詢)。同時也提供配方奶沖調指引奶瓶餵食注意事項。重點是:不論母乳或配方奶,只要符合母嬰狀況,都是好的選擇。有疑問可善用孕產兒關懷網站與 0800-870870 諮詢專線。

食藥署:配方奶並非「過甜」,與母乳乳糖含量相近

食藥署指出:經查驗登記的嬰兒配方產品,成分皆受嚴格規範;其每 100 mL 的乳糖含量與母乳相近(母乳約 6.7–7.8 g;配方奶約 5.5–7.7 g)。「一半以上是糖」屬不實。針對散播錯誤資訊之影音,已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6-1條》啟動下架程序。政策立場也很清楚:支持母乳優先;在無法哺乳時,依專業建議選擇合適配方與正確餵食方式

延伸閱讀:民眾可透過食藥署「嬰兒與較大嬰兒配方食品查驗登記許可證資料查詢」,檢視市售配方奶產品的詳細資訊。

為什麼嬰兒需要乳糖?因為大腦與腸道都仰賴它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研究指出,成人大腦每日約需 110–140 g 葡萄糖,而嬰兒正處於快速發育階段,更需要穩定且高比例的能量來源。母乳與配方奶的主要糖分就是乳糖(Lactose),它在嬰兒腸道內由乳糖酶分解為葡萄糖與半乳糖,前者供應能量,後者則有助於腦部與神經系統的成熟。

乳糖同時也是天然的益生元。部分未被完全消化的乳糖能進入大腸,成為益菌(如乳酸菌、雙歧桿菌)的養分,促進乳酸與短鏈脂肪酸的產生,改善腸道環境並提升免疫功能。這也是為什麼母乳能幫助建立嬰兒腸道微生態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乳糖與添加糖完全不同。乳糖是乳品中自然存在的醣類,屬於嬰兒生理必需;而「添加糖」則是額外加進食品中的糖(如蔗糖、果糖、高果糖玉米糖漿),其營養價值低、健康風險高。

部分成人會出現乳糖不耐症(因乳糖酶活性不足而產生腹脹或不適),但在嬰兒期,乳糖酶活性通常充足,大多數寶寶能完全消化乳糖。僅在極少數乳糖不耐或先天代謝疾病情況下,才需要特製的低乳糖或無乳糖配方。

因此,乳糖對新生兒與嬰兒而言,不僅安全,更是促進大腦發展、支持免疫、維持腸道健康與成長的關鍵營養。

真正要當心的是「添加糖」,不是母乳或配方中的乳糖

添加糖指在食品加工或烹調時額外加入的單醣、雙醣(如:蔗糖、葡萄糖、果糖、高果糖玉米糖漿、玉米糖漿、轉化糖、蜂蜜、麥芽糖/麥芽糊精、糖蜜、濃縮果汁等)。其共同特徵是:提高甜度與熱量、但幾乎不提供其他營養素(空熱量),常見於含糖飲料、甜點、早餐穀片、調味優格等。:contentReference[oaicite:1]{index=1}

世界衛生組織將「游離糖」定義為添加糖加上蜂蜜、糖漿與果汁中的天然糖,建議每日攝取量低於總熱量 10%,理想控制在 5% 以下,可降低齲齒與體重上升風險。

台灣的飲食現況:甜飲料攝取偏高,與嬰兒乳糖是兩回事

國人近年碳水化合物占比約落在 50–59%,但含糖飲料攝取頻率在 7–44 歲族群偏高,且男性高於女性。這類飲品提供的,多屬「游離糖/添加糖」,與嬰兒配方或母乳中的乳糖(原生、必要)不同。換言之,真正拉高慢性病與齲齒風險的,是成長後日常飲食中過量的添加糖,而非嬰兒期配方奶的乳糖。

結語:科學理解,安心選擇;把力氣用在減少「添加糖」

  • 給父母:若可行,優先母乳;需要配方時,依醫師/營養師建議選擇,理解乳糖屬嬰兒必要能量。
  • 給大眾:養成閱讀標示習慣,辨識「添加糖」別名(蔗糖、果糖、玉米糖漿、HFCS、轉化糖、濃縮果汁等),盡量避開含糖飲料與過甜零食。
  • 健康基礎:以全穀、豆類、蔬果與充足膳食纖維作為日常主軸,維持穩定能量與口腔/代謝健康。

面對爭議與流言,相信可查證的數據與專業機構,把焦點放在真正有風險的「添加糖」,而非把「乳糖」誤當成敵人。

參考來源

  1. 中央社:媽媽餵爭議事件整理與主管機關說法
  2. 國民健康署新聞稿:母乳優先、尊重媽媽選擇、提供配方奶沖調與餵食指引
  3. 食藥署新聞稿:配方奶乳糖含量與母乳相近,謠言處理與政策立場
  4. 食藥署「嬰兒與較大嬰兒配方食品查驗登記許可證資料查詢」
  5.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碳水化合物》:contentReference[oaicite:5]{index=5}

本著作依據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釋出。內容如有錯誤 煩請不吝指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