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台灣,很多人一聽到「碳水化合物」就聯想到會變胖,甚至在減重時刻意完全不吃飯、不碰澱粉。其實,真正需要戒慎恐懼的並不是日常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而是「游離糖」與「添加糖」──這兩者定義上差不多,指的是糖果、含糖飲料、加工食品中的糖分。它們帶來熱量,卻幾乎不含其他營養素,才是導致肥胖、代謝症候群的重要風險來源。
相反地,過度害怕碳水化合物、刻意極低碳飲食,不僅容易失敗,還可能傷害身體健康。
為什麼減重仍需要碳水化合物?
1. 大腦和神經的主要能量來源
成人大腦每天需要約 110–140 公克葡萄糖來維持運作。若碳水不足,注意力、思考力與情緒都會受到影響。
2. 保護肌肉、維持代謝
當碳水不足時,身體會動用「糖質新生作用」,把蛋白質分解成葡萄糖來維持血糖。這樣一來,不僅會造成肌肉流失、基礎代謝下降,還會讓原本應該用來
修補組織、合成酵素與荷爾蒙的蛋白質,被迫拿去當成燃料。長期下來,等於削弱了身體的正常功能,讓減重更容易失敗。
3. 避免酮酸中毒
脂肪燃燒需要碳水代謝的協助,缺乏碳水時會產生過量酮體,造成頭暈、乏力,甚至酮酸中毒。
4. 肝醣儲存與運動表現
適量的碳水能合成肝醣,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維持血糖穩定並提升運動耐力。這對正在搭配運動減重的人尤其重要。
減重飲食中的碳水選擇
- 避免過度加工的精緻澱粉與添加糖:白麵包、糕點、餅乾、含糖飲料等,升糖速度快、營養密度低,容易造成血糖大幅波動與額外熱量攝取。
- 保留主食,但調整品質:白飯雖屬精製穀物,仍可作為主食來源,但建議以 糙米、燕麥、藜麥、地瓜 等全穀或根莖類替代部分白飯,增加膳食纖維與營養素,讓血糖更平穩。
- 提升膳食纖維攝取:每 1000 大卡應搭配約 14 公克膳食纖維,成人每天建議 25–38 公克。膳食纖維能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足感、改善血糖與血脂,並維持腸道健康。
結語
與其害怕碳水化合物,不如分清楚「該少吃的」是游離糖、添加糖和高度加工食品,而「該保留的」是提供能量與營養的全穀、豆類、蔬菜和水果。
減重並不是和碳水化合物絕交,而是透過正確選擇與控制份量,讓它們成為你持續健康減重的助力。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碳水化合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