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廢文

[Health] 超平凡減重策略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你會選擇重新開始嗎?」 很多人覺得減重很難,甚至認為自己天生「易胖體質」,連喝水都會胖。這篇筆記獻給曾有同樣念頭的你——也獻給過去的我。 我總對自己說:「我還年輕、還健康,不需要減重。」但那只是自我安慰。直到去年,我因為毛囊炎併發蜂窩性組織炎而接受清創手術;我以為那是偶發,沒想到今年三月,同一位置又再度發炎,甚至形成硬塊。 那一刻我愣住了。 毛囊炎併發蜂窩性組織炎並不是隨便就會發生。 這是一記警鈴—— 我的身體在示警:它出了問題。 我知道自己得先處理最明顯的危險因子: 肥胖。 因此,從四月起我開始了減重旅程。寫下這段文字時,歷經 3.5 個月,我把體重從高峰 94 公斤降到 81 公斤。接下來,是我一路摸索、查證與實作的重點整理。

[Health] 認識超加工食物(UPF):兩篇研究看大腦的健康風險

前言:為什麼要關注超加工食物?

近年來,「超加工食物」(Ultra-Processed Foods, UPF)已在日常飲食中佔據相當比例。過去研究已指出 UPF 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相關;而近期兩篇大型世代研究(發表於 JAMA NeurologyNeurology)亦顯示 UPF 攝取與認知功能下降、失智風險增加有關。飲食不僅影響身材與血糖,也牽動大腦老化與健康。

什麼是 UPF?——NOVA 分類

巴西學者 Monteiro 提出的 NOVA 分類,依食物加工程度分為四類:

  1. 未加工或最少加工:新鮮水果、蔬菜、牛奶、米飯。
  2. 烹調用加工食材:油、糖、鹽。
  3. 加工食品:醃肉、起司、罐頭。
  4. 超加工食品(UPF):經多重工業製程、含多種食品添加劑,家庭廚房難以重現,例如速食、含糖飲料、即食泡麵、餅乾、零食。

UPF 的常見特徵包含:天然營養素於加工過程流失,以及添加劑比例高(增色、增味、延長保存)。

如何辨識 UPF?——常見食品添加劑

快速辨識的要領是:看成分表。若成分超過五、六種,且多為家中廚房不會用到的化學名稱,幾乎可判定為 UPF。以下列舉常見類別與代表名稱:

  • 乳化劑(Emulsifiers):Polysorbate 80、Carboxymethylcellulose、Mono- and diglycerides。
  • 人工甜味劑(Artificial Sweeteners):Aspartame、Sucralose、Saccharin、Acesulfame K。
  • 增味劑(Flavor Enhancers):Monosodium glutamate (MSG)、Disodium inosinate、Disodium guanylate。
  • 色素與人工色料(Colorants):Tartrazine(黃色四號)、Allura Red(紅色四十號)、Brilliant Blue(藍色一號)。
  • 防腐劑(Preservatives):Sodium benzoate、Potassium sorbate、Nitrites/Nitrates。
  • 人工香料(Artificial Flavors):Vanillin、Ethyl maltol。

研究解析

1. JAMA Neurology(ELSA-Brasil 世代研究,2022)

  • 研究對象:10,775 位 35–74 歲巴西公務員;中位追蹤 8 年。
  • 研究設計:前瞻性世代;基線飲食問卷依 NOVA 計算 UPF 比例;結局為記憶、執行功能與整體性認知的下降速度。
  • 研究結果:UPF 佔總熱量 >20% 者,整體性認知與執行功能下降速度比最低組快約 25–28%;影響在 60 歲以下族群更明顯。
  • 研究限制:飲食僅基線測量一次;研究族群教育程度較高,代表性有限。

2. Neurology(UK Biobank 世代研究,2024)

  • 研究對象:>100,000 位英國成年人;追蹤 >10 年。
  • 研究設計:24 小時飲食回憶問卷,依 UPF 攝取比例分四分位;結局為中風、失智與認知功能下降。
  • 研究結果:最高 UPF 組中風風險約上升 10%、失智風險上升(血管性失智最顯著),且整體性認知下降速度更快。
  • 研究限制:樣本偏健康志願者;效應量雖有限但趨勢一致。

共同發現與限制

  • 共同訊息:UPF 攝取比例越高,整體性認知下降更快,中風與失智風險升高。
  • 限制:兩篇皆為觀察性世代研究,無法完全證明因果;飲食依賴自填,可能有低估或誤分類;效應屬中度,但值得重視。

結語

超加工食物的便利可能以健康為代價。最新世代研究指出,高 UPF 攝取與整體性認知下降、失智與中風風險增加有關。日常飲食中,盡量降低 UPF 比例、回歸原型食物,是在有更進一步研究結果之前,守護身體與大腦的務實作法。

本著作依據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釋出。內容如有錯誤 煩請不吝指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