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0的文章

[展覽]梵谷展之後良久的隨筆

  剛剛在facebook上看到鋁罐的留言,原本只是想說簡單回覆幾句之前看梵谷展的感覺,沒想到剛開始寫就停不下自己的手,因為純粹是臨時起意,所以才會在看展之後隔那麼久才寫,果然聊展覽還是和鋁罐聊才能盡興。   剛考完研究所筆試的那週,趁著大夥仍在上班的周三上午,我也去看了梵谷展。這一次的展覽,是繼米勒展之後,我到史博館看的第二場大型展覽(國中時的兵馬俑特展我並沒有趕上,因為人實在是多的嚇人,高中時雖然學校就在對面,但到史博館看的展覽只有非洲展和玩具展,這兩個展覽的規模都不算大)。早先在網路上就已經看過不少人抱怨這次展覽的缺失,但我不是沒遇到就是沒有相同的感受,唯有在展覽動線的安排上,讓我覺得差強人意,沒必要把展場切得如此支離破碎,爬上又爬下,但以實際展覽的件數來講,應該不需要做到這種動線上的安排。   整體來講我還蠻滿意這次展出的作品,雖然沒有星空下的露天咖啡廳還有睡蓮等作品,但並不會妨礙我們了解梵谷作品的獨特之處。在我把梵谷早先幾個時期的作品都看過之後,再接觸南法時期以及奧維時期的作品,對我來講真的是個很大的震憾。是一個怎樣的環境和情境能讓一位畫家有如此大的轉變? 雖然巴黎時期的梵谷已經展現出他有足夠的功力畫出相當水準的作品,但從南法時期開始,那種獨到的觀察角度,已經完全超出常人的理解範圍,而在巴黎時期的作品又絲毫看不出如此風格養成的跡象。在南法時期之前的梵谷,從仿米勒的素描開始,畫農婦、畫田園生活、畫紡織婦,突然之間,他生命的色彩變得炫麗而讓人難以忘懷,那天我呆站了那裡良久。如果我只看過他最後的那些成名作品,我真能體會梵谷作品的價值所在嗎?我想我不能。   後來經過紀念品店,隨手翻了幾張明信片,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縱使攝影與印刷的技術再進步,也無法複製梵谷在生命最後給世人帶來的鼓動。

[攝影]2010,03,17 中山捷運站x九重葛

中山捷運站,一號出口後方的街景,稍有年紀的建築搭配一大片的小葉欖仁,有新蓋好的住宅所沒有的味道 九重葛在我家這一帶蠻多人種植的,在春天時期鮮艷的色彩很容易捕捉到我的目光,我看過最漂亮的九重葛是零散卻又大片的攀爬在水泥牆上,可惜已經被屋主清調了。 在巷口美麗的九重葛花叢 對綠色的樹葉做特寫,藉此凸顯背後火紅的九重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