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廢文

[Health] 超平凡減重策略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你會選擇重新開始嗎?」 很多人覺得減重很難,甚至認為自己天生「易胖體質」,連喝水都會胖。這篇筆記獻給曾有同樣念頭的你——也獻給過去的我。 我總對自己說:「我還年輕、還健康,不需要減重。」但那只是自我安慰。直到去年,我因為毛囊炎併發蜂窩性組織炎而接受清創手術;我以為那是偶發,沒想到今年三月,同一位置又再度發炎,甚至形成硬塊。 那一刻我愣住了。 毛囊炎併發蜂窩性組織炎並不是隨便就會發生。 這是一記警鈴—— 我的身體在示警:它出了問題。 我知道自己得先處理最明顯的危險因子: 肥胖。 因此,從四月起我開始了減重旅程。寫下這段文字時,歷經 3.5 個月,我把體重從高峰 94 公斤降到 81 公斤。接下來,是我一路摸索、查證與實作的重點整理。

[Health] 提早 10 年大腸癌篩檢,死亡風險減少近四成

大腸癌年輕化下的新挑戰

大腸癌已連續多年位居台灣癌症發生率前列,且近年呈現明顯的年輕化趨勢。許多 40 多歲的患者在臨床上被診斷出大腸癌,對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過去台灣的公衛政策,多以 50 歲以上為糞便潛血免疫檢查(FIT)的起始年齡。然而,新的科學證據正在改變我們的思考。

臺大醫院最新研究

臺大醫院與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團隊,分析來自基隆與台南超過 50 萬名 40–49 歲民眾的篩檢資料,並透過健保與癌症登記系統追蹤長達 17 年。研究成果於2025 年 6 月 12 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 JAMA Oncology,並獲得國際專家肯定。

研究方法

  • 提早篩檢組:40–49 歲開始接受 FIT,並於 50 歲後持續定期檢查。
  • 傳統篩檢組:50 歲才開始接受檢查。

為降低偏差,研究採用傾向分數配對多變項調整模型,提升兩組比較的可比性。

核心發現:死亡風險減少近四成

  • 死亡率:自每十萬人年 7.4 例降至 3.2 例。
  • 調整後死亡風險:下降 34–39%(即死亡風險減少近四成)。
  • 發生率:由每十萬人年 42.6 例降至 26.1 例(相對風險下降 21–25%)。
  • 需要篩檢人數(NNS):40–49 歲開始篩檢,平均每 1548 人即可預防一例大腸癌;50 歲才開始則需 2079 人。

國際肯定

該研究不僅刊登於 JAMA Oncology,亦獲哈佛大學專家撰文評論,指出此觀察性研究為年輕族群篩檢政策提供關鍵實證;亦與美國預防醫學專責小組(USPSTF)自 2021 年將篩檢年齡下修至 45 歲的方向一致,凸顯東亞地區更早期篩檢的必要性。

同時,國民健康署已於 2025 年將大腸癌篩檢起始年齡下修至 45 歲,為及時且正確的決策。

結語

提早進行大腸癌篩檢,能有效降低死亡風險。請勿等到 50 歲才開始檢查;及早利用糞便潛血免疫檢查(FIT),是守護自己與家人健康的關鍵一步。

參考文獻

  1. Chiu HM, Chen SL, Yen AMF, et al. Long-Term Effectiveness Associated With 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ing for Early-Age Screening. JAMA Oncology. Published online June 12, 2025. doi:10.1001/jamaoncol.2025.1831. 連結
  2. 臺灣大學新聞稿:提早大腸癌篩檢降低死亡風險,臺大醫院研究登上國際期刊《JAMA Oncology》。台大校訊,2025-07-16。連結

本著作依據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釋出。內容如有錯誤 煩請不吝指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