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廢文

[Health] 超平凡減重策略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你會選擇重新開始嗎?」 很多人覺得減重很難,甚至認為自己天生「易胖體質」,連喝水都會胖。這篇筆記獻給曾有同樣念頭的你——也獻給過去的我。 我總對自己說:「我還年輕、還健康,不需要減重。」但那只是自我安慰。直到去年,我因為毛囊炎併發蜂窩性組織炎而接受清創手術;我以為那是偶發,沒想到今年三月,同一位置又再度發炎,甚至形成硬塊。 那一刻我愣住了。 毛囊炎併發蜂窩性組織炎並不是隨便就會發生。 這是一記警鈴—— 我的身體在示警:它出了問題。 我知道自己得先處理最明顯的危險因子: 肥胖。 因此,從四月起我開始了減重旅程。寫下這段文字時,歷經 3.5 個月,我把體重從高峰 94 公斤降到 81 公斤。接下來,是我一路摸索、查證與實作的重點整理。

[health] 從《The Lancet 2024》看失智症預防:生命週期中的 14 項危險因子

引言

《The Lancet》在 2024 年發布了最新的失智症預防、介入與照護常設委員會報告(Lancet Standing Commission on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這份報告是繼 2017 與 2020 年之後的再度更新,由來自全球的專家共同完成。報告指出,失智症並非單純的老化結果,而是多重危險因子累積作用的結果,其中許多危險因子是可以透過生活型態、醫療介入與社會支持加以改善的。最新的分析顯示,若能有效處理這些危險因子,全球約有45% 的失智症病例可以被延緩或避免,比例比 2020 年報告時的估計(40%)更高。這份報告不僅更新了最新科學證據,也新增了兩個新的危險因子,讓失智症的預防觀點更加完整,並再次提醒各國必須採取積極行動。

研究方法與特色

本次《The Lancet 2024》報告並非單一臨床試驗,而是透過整合多種研究方法來建立完整證據。委員會蒐集了大量的系統性回顧meta 分析,並納入不同國家的縱貫世代研究(cohort studies),同時結合Mendelian randomization(孟德爾隨機化分析),以加強危險因子與失智症之間因果關係的可信度。另一個重要特色是生命週期觀點(life-course approach),將危險因子依年齡階段分類,從兒童教育、成年期的心血管與代謝疾病,到老年的感官退化與社交孤立,強調失智症預防必須貫穿一生。此外,報告也使用了人群可歸因比例(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 PAF),這是一種公共衛生指標,用來估算若能消除特定危險因子,整體人口中能減少多少比例的失智症病例,成為報告推算「45% 病例可延緩或避免」的重要基礎。

14 項可改變危險因子

《The Lancet 2024》報告列出了 14 項已確認的可改變危險因子,這些因子分布於人生不同的階段,說明失智症的預防並非單點介入,而是必須從早年教育開始,一直到老年健康維護都不能忽視。

早期(0–18 歲):最重要的因子是教育不足。研究指出,受教育年數與認知儲備量相關,教育不足會降低大腦應對退化的能力。

中年(18–65 歲):危險因子明顯增加,包括高血壓、肥胖、糖尿病、吸菸、憂鬱症、缺乏運動、聽力喪失、頭部外傷與過量飲酒。2024 年報告也新增了一項中年危險因子:高 LDL 膽固醇。這些因子多與心血管健康、代謝異常或生活習慣有關,若能及早控制,將可大幅降低失智風險。

老年(65 歲以上):以社交孤立、空氣污染以及未治療的視力喪失最為關鍵。其中「視力喪失」為新增因子,報告指出若能透過矯正鏡片或白內障手術等方式改善,將能降低失智風險。

這 14 項因子共同構成一個跨越生命週期的風險網絡,提醒我們失智症的發生並非偶然,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報告同時也強調,這些因子並非彼此獨立,而是可能交互作用,例如代謝疾病常與血壓、血脂異常同時存在,若能多管齊下介入,效果會更顯著。

主要研究成果

《The Lancet 2024》報告的核心結論之一,是確認了 14 項可改變危險因子對全球失智症病例的影響。若能有效改善這些因子,估計全球約有45% 的失智症病例可以被延緩或避免,這一比例較 2020 年報告時的 40% 更高,顯示科學證據的累積讓我們對預防的可行性更有信心。

在新增的因子中,中年高 LDL 膽固醇被估計與約 7% 的病例相關,顯示血脂控制不僅關乎心血管健康,也與腦部退化有關。而老年未治療的視力喪失則佔約 2%,強調改善感官功能對維持認知能力的重要性。其他因子,如教育不足、社交孤立,在不同地區的影響約為 5%,凸顯各國必須依自身社會環境來調整策略。

報告也指出,這些因子的貢獻在不同收入水準的國家存在差異。例如,在低收入國家,教育不足造成的影響更大;而在高收入國家,代謝疾病與血脂異常的影響則更加顯著。這種差異提醒我們,失智症的防治策略需要因地制宜,才能達到最大效益。

PAF 的意義

在《The Lancet 2024》報告中,人群可歸因比例(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 PAF)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指標。PAF 並不是在描述個人層級的風險,而是用來衡量在整體人口中,某個危險因子對疾病負擔的貢獻程度。簡單來說,它回答的是:「如果這個危險因子能夠被完全消除,那麼失智症病例可以減少多少比例?」

舉例來說,報告指出中年高 LDL 膽固醇的 PAF 約為 7%。這表示,如果整個社會中所有中年人都能有效控制血脂,理論上可以減少 7% 的失智症病例。同樣地,老年未治療的視力喪失 PAF 約為 2%,意味著若所有長者都能獲得視力矯正或治療,病例數就可能減少 2%。

報告中的「全球 45% 病例可延緩或避免」就是根據這些 PAF 加總推估得出的結果。換句話說,PAF 提供了一個公共衛生層級的量化依據,幫助各國決定哪些危險因子的介入能帶來最大的群體效益。

報告的臨床與社會意涵

《The Lancet 2024》報告最重要的訊息之一,是再次確認失智症並非不可避免的命運。透過改善生活型態、醫療介入與社會支持,部分病例能夠延緩甚至避免發生。這一觀點對臨床醫師與公共衛生決策者都帶來深遠意義。

在臨床層面,醫療人員應更加重視中年的心血管與代謝控制,包含血壓、血脂與血糖管理,這些措施不僅能降低心血管疾病,也能降低失智症風險。同時,憂鬱症的治療、運動習慣的建立,以及對頭部外傷的防護,也應納入失智症預防的範疇。對於老年族群,報告強調提供可負擔的聽力輔具與視力矯正治療,能有效維持感官刺激與社會參與,進而保護認知功能。

在社會與政策層面,教育仍然是最根本的投資。早期教育不足會降低認知儲備,因此提升教育普及率是長期的預防策略。另一方面,改善空氣污染、促進社會互動機會,都是需要跨部門合作的政策行動。

報告也明確提出「預防(prevention)、介入(intervention)、照護(care)」三大方向,提醒各國必須同時從臨床、社會與政策三個面向同步推動,才能真正減少未來失智症對醫療與社會帶來的沉重負擔。

結語

《The Lancet 2024》失智症報告清楚指出,失智症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老化結果,而是多種可改變危險因子累積作用的結果。透過系統性彙整最新科學證據,專家委員會確認了 14 項重要因子,並估算若能有效控制,全球約有45% 的病例可以延緩或避免。這項發現不僅凸顯了失智症預防的可行性,也提醒我們,策略必須從教育到臨床醫療、從環境到社會支持全面展開。

對一般民眾而言,這份報告帶來一個關鍵訊息:失智症並非完全無法預防。從年輕時的教育累積,到中年時控制血壓血脂、保持運動,再到老年維護視覺、聽覺與社交互動,都是守護大腦健康的重要行動。換言之,預防失智症是一場橫跨一生的健康投資,愈早開始愈能受益。

本著作依據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釋出。內容如有錯誤 煩請不吝指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