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廢文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為什麼要學會查食品營養成分?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隨手就能看到「低卡」、「高蛋白」、「無糖」、「健康餐」等標籤,但你可曾懷疑過:這些標示真的準確嗎?
超商便當、手搖飲、健身食品、甚至家常菜,每一份看似普通的食物,其實都蘊含大量營養資訊——只是我們往往不知道該去哪裡查、也不知道怎麼看。
隨著肥胖、糖尿病、脂肪肝與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不斷上升,能理解自己吃進什麼、吃了多少,已不再只是營養師的工作,而是現代人健康管理的基本能力。
無論你是:
- 想要減重、增肌,或只是維持身材;
- 有糖尿病、膽固醇過高、脂肪肝等慢性疾病;
- 或是關心家人飲食健康、想幫孩子規劃均衡三餐;
這份能力──讀懂食物的營養構造、查清楚它的成分來源──會決定你能否用理性而非感覺來選擇食物。
而最值得信任、最權威的工具,就是由衛福部食藥署所建立的 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 [1]。
本文將帶你理解它的設計原理、操作方法與常見誤區,幫助你從今天開始,真正「吃得明白」。
官方資料庫是什麼?資料從哪裡來?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自 1980 年代起建立「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目前最新版可在官方網站免費查詢或下載 Excel 檔案 [1]。
資料庫的設計原則(資料來源:TFDA《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技術手冊》,2022 年版)
- 分類方式: 以 A–R 共 18 類區分,包括穀類、豆製品、蔬菜、水果、魚貝類、肉類、蛋類、乳製品、油脂與加工食品等。
- 樣本來源: 以本地市場取得的國產樣本為主;若為進口品,則參考原國分析資料或在台樣品重測。
- 分析方法: 採用 AOAC(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標準化分析方法。
- 重複取樣與品質控制: 常見食材會多批次取樣並取平均值與標準差,但非所有品項皆具重複測試。
- 資料更新頻率: 非固定年度更新,部分項目可能維持數年未改版。
3. 如何使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
前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首頁:
👉 https://consumer.fda.gov.tw/Food/TFND.aspx?nodeID=178
進入網頁後,首頁上方提供三種主要查詢方式:
- 食品分類瀏覽:點開「食品分類」下拉選單,選擇你感興趣的大類(如水果、蔬菜、肉類等),系統會列出該分類下的所有樣品清單。適合比較同類型食材的營養差異。
- 關鍵字搜尋:直接在「關鍵字」欄位輸入食材名稱(如「雞胸肉」、「芒果」、「豆腐」),再按下「查詢」,系統會列出所有名稱中含該字詞的樣品。適合快速查詢單一食材。
- 為了方便運用,查詢頁面最下方有完整資料的excel檔可供下載。
每筆查詢結果都會顯示食品名稱與其基本資訊,點擊樣品名稱即可查看詳細的營養成分,包括熱量、三大營養素、維生素與礦物質等。
若需大量或完整資料,可拉到頁面最下方,點選「完整資料下載(Excel 格式)」,即可取得全資料庫的原始資料表,方便用於研究、統計分析或建立個人化飲食紀錄工具。
3.1查看營養成分細項
當你在首頁完成搜尋後,會看到一串符合條件的樣品清單。此時可點選任一食品名稱(例如「雞胸肉」、「台農 17 號芒果」),進入該樣品的詳細營養資料頁面。
每筆樣品頁面會顯示以下資訊:
- 基本資訊:食品分類、內容物描述與中英文俗名等
- 可食部分每單位重:每 100 克作為分析單位
- 營養成分數據:
- 一般成分:熱量、修正熱量、水分、粗蛋白、粗脂肪、飽和脂肪、灰分、總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等。
- 細項:糖質分析、礦物質、維生素、胺基酸組成、脂肪酸組成、其他等等
使用時要注意的限制與誤差
雖然資料庫建立於科學分析,但仍有幾項常見限制:
- 自然變異: 同一食材在不同季節、地區、品種間營養成分差異明顯。
- 烹調影響: 煮、炸、蒸會改變含水量與脂肪比例。
- 取樣代表性: 部分品項樣本數有限,不具統計代表性。
- 資料更新滯後: 新品或改版配方需時間補錄。
- 換算誤差: 所有數值以 100 g 為基準,若份量估錯誤差將被放大。
因此,資料庫最適合用來掌握「大方向」,例如:檢視每日蛋白質總量是否足夠、了解油脂比例是否偏高、確認常吃的零食或飲料含糖量。
為什麼「知道吃什麼、吃多少」這麼重要?
在臨床營養與公共衛生研究中,飲食記錄與自覺性 是改善健康行為的起點。研究指出,當受試者能明確記錄攝取量時,無論是控制體重、穩定血糖或降低血脂,依從性都顯著提升 [2]。
補充:減重為什麼會「越減越慢」?什麼是代謝適應?
許多人在減重一段時間後會發現體重下降趨緩,甚至懷疑「代謝壞掉」。這種現象稱為 代謝適應(metabolic adaptation)。
若想深入了解其生理機制與臨床研究,可延伸閱讀站內文章:
👉 [Health] 減重為什麼會「越減越慢」?什麼是代謝適應與對應策略
簡而言之,代謝適應是能量攝取下降後,身體透過多重機制進行的自然節能反應,包括:基礎代謝率下降(BMR)、甲狀腺素與瘦體素等荷爾蒙分泌減少、非運動活動熱生(NEAT)下降、以及體組成變化導致的總能量消耗下降。這並非「代謝損壞」,而是可逆的生理現象;當恢復正常飲食與活動後,多數人會逐漸恢復代謝率。
間歇熱量限制:能否對抗代謝適應?
2017 年的 MATADOR 研究 指出,「2 週限熱 + 2 週維持」交替組在體重下降與代謝維持方面略優於持續限熱組 [3];然而後續研究顯示,長期追蹤下兩組在總減重量與脂肪量變化上差異並不顯著 [4]。
結論: 間歇熱量限制對部分人可能有幫助,尤其在心理層面減少壓力,但並非通用公式。真正關鍵仍在於能否長期維持總能量赤字與健康生活習慣。
實際應用建議
- 查清楚資料來源: 優先使用 TFDA 資料庫;若無資料,再參考日本 MEXT 或美國 USDA 資料。
- 建立一週樣本飲食: 無須逐餐記錄,先確立「平均攝取模式」。
- 自行建表: 在 Excel 或 Google Sheet 建立常見食材清單,逐步修正份量。
- 追蹤身體指標: 將飲食記錄與體脂、血糖、血脂對照,才能真正驗證成效。
結語:營養素查詢,已是現代健康識讀力的一部分
過去,我們把「會看營養標示」當成營養師或醫療人員的專業;但在超加工食品遍地、外食比例高達七成的今日,懂得查營養成分、理解食物結構 已成為每個現代人維護健康的基本技能。
它能幫助你:看穿行銷語言與誤導性的「低卡」標示;自主追蹤熱量與三大營養素比例;根據疾病風險(如血脂異常、糖尿病、脂肪肝)調整日常飲食;並教育孩子與家人正確的飲食觀念。這不是多學一項技能,而是重新掌握身體與生活的控制權。
透過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我們不再只是被動的消費者,而是能做出知識化選擇的公民。
飲食沒有完美公式,但「有根據的選擇」永遠比盲目嘗試更有效。 而這個最簡單、最可靠的工具──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正是邁向健康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
-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2022。
- Burke LE, Wang J, Sevick MA. Self-monitoring in weight loss: a systematic review. J Am Diet Assoc. 2011;111(1):70–77. DOI
- Byrne NM et al. Minimizing Adaptive Thermogenesis And Deactivating Obesity Rebound (MATADOR) study. Int J Obes. 2017;41(3):450–457. PubMed
- Peos JJ et al. The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Diet Breaks during 25% Energy Restriction on Body Composition. J Hum Kinet. 2022;84(1):61–71. PMC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