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廢文

[health] 99% 的心血管疾病都能預防?──解析「非最佳控制」風險因子的隱藏警訊


第一部分:前言與研究背景

你可能覺得自己沒有高血壓、膽固醇也不算高、偶爾才抽菸,離心臟病還很遠。但最新發表於 Circulation(2025)的研究卻指出,超過九成九的首發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發病前早已有至少一項「未達最佳控制」的傳統風險因子──不論是血壓、血糖、膽固醇,或吸菸習慣[1]。換句話說,幾乎沒有人是「完全沒有風險」的。

這項研究分析了來自美國 MESA 與韓國 NHIS 的數十萬筆健康資料。結果顯示,在病發前,99% 的人至少有一項風險因子未達最佳控制,93% 以上有兩項以上。這意味著所謂「突發」的心血管疾病,其實是長年累積的結果,只是大多數人並未察覺。

這個發現延續了過去經典研究的脈絡──從 Framingham Heart Study 首次建立心血管危險因子模型[2],到 INTERHEART 研究指出全球九大可改變因子可解釋九成的心肌梗塞風險[3],我們越來越確定:疾病的發生,幾乎總是可以追溯到可控制的源頭。


第二部分:什麼是「非最佳控制」?

許多人會說:「我血壓130/85,醫師說還可以。」但這正是問題所在──「還可以」不等於「最佳」。這篇研究採用的標準比一般認知更嚴格:血壓超過120/80 mmHg、總膽固醇超過200 mg/dL、空腹血糖超過100 mg/dL、或是有吸菸習慣,都算是「非最佳控制」[1]

這樣的界線看似苛刻,卻反映了近年醫學共識的轉變。 嚴格控制帶來的好處,已在多項臨床試驗中獲得證實:

  • SPRINT Trial (2015) 顯示:將收縮壓控制在120 mmHg以下,可顯著降低心血管事件與死亡率[4]
  • Cholesterol Treatment Trialists’ Collaboration (2012) 證實:膽固醇降得越多,風險下降幅度越大[5]
  • ADA 2023 指南 亦指出:空腹血糖需維持於100 mg/dL 以下,才屬於代謝健康的安全區間[6]

簡單說,若你仍停留在「沒到高血壓就好」、「膽固醇差一點沒關係」的思維,其實你已經在統計意義上,屬於那 99% 的「潛在患者」行列。


第三部分:初始預防──在風險出現前預防

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是在疾病尚未發生前控制風險;而「初始預防」(primordial prevention)更進一步,強調要在風險因子「尚未形成」之前就介入。

Mensah 等人的研究指出,即使在高收入國家,八成以上的心血管疾病仍與可預防因子相關[7];而 Ford 等人的分析則顯示,美國僅有 3% 的成人能同時達到理想血壓、血脂、血糖、體重與不吸菸五項標準[8]

這說明,我們的健康系統與生活習慣,多半只在「事後補救」,而非「事前預防」。你可能認真吃藥控制血壓,但忽略睡眠與壓力管理;你或許不抽菸,但長期久坐、飲食外食化,仍是慢性發炎的源頭。

既然研究顯示,幾乎每個人在發病前都已帶著一項或多項未被最佳控制的風險因子,那問題就變成──我們能改變什麼? 與其害怕風險存在,不如主動把風險轉化為「可量化、可管理」的目標。血壓、血脂、血糖這些數值,其實就像健康儀表板上的警示燈,它們不該被忽略,而是用來提醒你「現在就該調整」。

初始預防的精神不是要讓每個人都變成完美無缺,而是讓我們更早開始修正軌道:在疾病尚未顯現前,透過生活方式、飲食與定期檢測,把健康重新拉回最佳範圍。


第四部分:讓數據變成行動的理由

心血管疾病的第一個警訊,往往就是「第一次發作」。別讓「第一次」成為「唯一一次提醒」。

以下是幾項被實證支持的生活策略:

  1. 規律健康檢查:每年至少測一次血壓、血脂、血糖,不論年齡。
  2. 追蹤異常值:不要因為「只差一點」就忽略,持續觀察變化趨勢才是重點。
  3. 飲食干預:PREDIMED Trial 顯示地中海飲食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約30%[9]
  4. 運動習慣:WHO 2023 指南建議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度有氧運動[10]
  5. 戒菸與壓力管理:吸菸與慢性壓力會直接影響血管內皮功能。

請不要再說「我只是有一點點血壓偏高」。心臟科醫師聽到這句話的感覺,大概就像消防員聽到「我家只有一點點起火」——沒有哪種火會自己滅。


第五部分:結語──預防,應該更早發生

這篇 Circulation 的研究再次提醒我們:心血管疾病並非突然來襲,而是長年忽視的結果。99% 的患者在發病前早已有風險因子存在,只是沒被視為警訊[1]

預防,不該等到紅字出現才開始。從今天起,別只是「沒有生病」,而是「積極維持最佳」。真正的健康,不是你現在沒病,而是未來十年仍能心安地說:「我早就開始準備了。」

本文僅提供健康資訊參考,非個別醫療建議。如有疑慮,請諮詢您的主治醫師以獲得最合適的臨床建議。

參考文獻

  1. Kim JH, et al. Very High Prevalence of Nonoptimally Controlled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at the Onse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irculation. 2025. PubMed
  2. Kannel WB, et al. Factors of Risk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 Six-Year Follow-Up Experience. Ann Intern Med. 1976;85(4):447–452. PubMed
  3. Yusuf S, et al. 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 (the INTERHEART study). Lancet. 2004;364(9438):937–952. PubMed
  4. SPRINT Research Group. A Randomized Trial of Intensive versus Standard Blood-Pressure Control. N Engl J Med. 2015;373:2103–2116. PubMed
  5. Cholesterol Treatment Trialists’ Collaboration. The Effects of Lowering LDL Cholesterol with Statin Therapy. Lancet. 2012;380(9841):581–590. PubMed
  6.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 – 2023. Diabetes Care. 2023;46(Suppl 1):S1–S194. PubMed
  7. Mensah GA, et al. The Global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Risk Factors, 1990–2019. Circulation. 2019;144(23):e121–e141. PubMed
  8. Ford ES, et al. Healthy Living Behavior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N Engl J Med. 2007;357:1751–1758. PubMed
  9. Estruch R, et al.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ith a Mediterranean Diet. N Engl J Med. 2013;368(14):1279–1290. PubMed
  1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Geneva: WHO; 2023. Link

本著作依據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釋出。內容如有錯誤 煩請不吝指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