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上一次用牙線是什麼時候呢?許多人覺得每天刷牙就夠了,牙線、洗牙只是牙醫師推銷的額外動作,甚至有人認為「不會痛、不流血就不需要管」。但事實上,口腔衛生不僅關乎牙齒外觀與蛀牙風險,它可能與我們全身的健康,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有著意想不到的關聯[1]。
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口腔的慢性發炎反應與心臟、血管疾病之間存在著微妙但重要的連結。牙菌斑和牙周炎不只是嘴裡的問題,它們可能透過釋放細菌毒素和炎症因子,進入血液循環,影響血管壁,增加動脈硬化、心肌梗塞或中風的風險[2]。換句話說,如果口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身體其他系統也會受到波及。
有趣的是,不論是日常生活中的牙線,還是定期進行的專業洗牙,甚至到針對牙周病的完整治療,研究都觀察到一個趨勢:做得越多、越規律,對心血管健康的潛在好處就越明顯。這被稱為「劑量效應」(dose–response effect)[3]。雖然目前大多數證據仍來自觀察性研究,但整體方向一致,讓我們有理由相信,維持口腔清潔不只是「保護牙齒」,更可能是一種低成本的護心投資。
牙線與心血管風險
很多人使用牙線的動機很單純:避免牙縫卡菜渣或預防蛀牙。但醫學研究卻發現,牙線的價值可能遠超過口腔本身。近年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牙線使用與心血管健康之間存在著值得注意的關聯[4]。
美國的 NHANES 橫斷面研究 就提出了明確數據。研究人員比較了不同牙線使用頻率與心血管疾病盛行率之間的差異,結果發現:每週使用牙線 1–2 天的人,與完全不用牙線者相比,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發生率明顯較低(比值比 OR 約 0.76)。更有趣的是,每週使用 3–4 天的人,風險進一步下降(OR 約 0.57)[5]。這種「使用頻率越高 → 保護效果越明顯」的結果,就是典型的「劑量效應」。
另一項 ARIC 前瞻性研究 追蹤了數萬人長達 25 年,發現有牙線習慣的人,不僅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降低,連房顫(心律不整的一種高危險型態)的發生率也較低[6]。雖然這些研究都屬於觀察性設計,無法完全排除其他生活習慣的影響(例如不抽菸、飲食健康的人也更可能使用牙線),但在大型族群中看到一致的趨勢,仍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從機制角度來看,這樣的關聯並非空穴來風。牙菌斑若沒有被清除,容易造成牙齦炎與牙周病,這些慢性發炎會促使 C-反應蛋白 (CRP)、IL-6 等炎症因子升高。這些物質進入血液後,可能破壞血管內皮功能,加速動脈硬化[7]。也就是說,牙線的真正價值,可能在於「降低全身慢性發炎」,進而間接保護心臟與血管。
當然,現有證據仍有其限制。大多數研究仰賴「自我回報」的牙線使用頻率,難免有回憶偏差;而且迄今尚無針對「牙線使用能否直接減少心肌梗塞或中風事件」的大型隨機對照試驗。即便如此,從現有數據來看,牙線不僅是預防口腔疾病的日常工具,更可能是守護心血管健康的第一道低成本防線。
洗牙與心血管風險
如果說牙線是日常生活中守護口腔與心血管的第一道防線,那麼洗牙則是更進一步的專業介入。前一段我們看到,單純的牙線習慣就與較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4]。這樣的結果自然會讓人好奇:當牙醫師透過洗牙更徹底地清除牙菌斑與牙結石時,是否也能觀察到相同的保護效應?
答案是肯定的。來自台灣的一項健保資料庫研究,追蹤超過一萬名民眾七年,發現定期接受洗牙的人,心肌梗塞與中風的發生率顯著下降,風險大約降低 20–30%[8]。在韓國的保險數據中也有類似發現:每年至少一次專業牙結石清除,未來的心衰竭與心肌梗塞風險同樣減少[9]。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研究不僅看到效果,還觀察到「劑量效應」。也就是說,洗牙越規律、次數越多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下降幅度越大[10]。這與牙線的研究結果相互呼應,顯示不論是日常的自我照護,還是專業的清潔,都有可能透過減少慢性發炎來守護心臟與血管。
短期臨床試驗進一步支持這樣的推論。洗牙後,受試者的 C-反應蛋白 (CRP) 與白血球數量下降,血管舒張功能也獲得改善[11]。這些生物學上的變化提供了機制上的解釋:清除牙結石、控制牙齦發炎,不僅讓牙齦恢復健康,也降低了全身性的炎症負荷。
不過,必須強調的是,目前仍缺乏隨機對照試驗能直接證明「洗牙可以減少心肌梗塞或中風事件」。觀察性研究難以完全排除混雜因子,例如經常洗牙的人,往往同時也有較佳的飲食、運動或醫療資源[12]。即便如此,現有證據已經足以支持這樣的觀點:洗牙不只是牙醫師的例行建議,而可能是一項低成本卻帶來全身好處的健康投資。
牙周病治療與心血管疾病
如果說牙線是日常維護,洗牙是專業預防,那麼當口腔已經發展到牙周病階段時,完整的牙周治療就成為必須。既然定期洗牙已經顯示出與心血管健康的關聯,那麼更深入的牙周治療,是否能進一步帶來保護效果?
多項臨床研究已經給出肯定的方向。隨機對照試驗發現,對於中重度牙周病患者,密集的牙周治療(包括深層洗牙與根面平整),在治療後的 24 個月內能夠顯著改善頸動脈內中膜厚度 (cIMT),這是一個常用來預測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的重要指標[13]。另一項系統性回顧則顯示,接受積極牙周治療的患者,其 C-反應蛋白 (CRP)、IL-6 與 TNF-α 等全身性發炎標記均有下降[14]。
這裡同樣能觀察到「劑量效應」的影子。研究指出,治療越積極、療程越完整的患者,在炎症指標下降的幅度上更為顯著[15]。這與前面提到的「牙線使用越頻繁 → 心血管風險越低」、「洗牙越規律 → 心血管事件越少」形成呼應:口腔照護的強度,似乎與全身健康的改善程度呈正比。
然而,我們仍需保持謹慎。這些研究大多聚焦於短期或中期的生物學指標(如 CRP、cIMT),而不是直接的臨床終點(如心肌梗塞或中風的發生率)。要真正證明牙周治療能降低重大心血管事件,仍需要更大規模、長期的隨機對照試驗[16]。
即便如此,現有證據已經足以支持:當口腔疾病進展到牙周病時,積極治療並不只是為了避免牙齒動搖脫落,它同時也是一項可能影響全身健康的介入。換句話說,牙周治療不只是「補救措施」,更可能是守護血管與心臟的關鍵一環。
三層護心防線:從牙線到牙周治療
回顧前面的研究,我們可以把口腔保健對心血管健康的影響,整理成一條「三層護心防線」。
第一層:日常防線——牙線
每天刷牙固然重要,但牙刷無法完全清除牙縫間的牙菌斑。研究顯示,使用牙線頻率越高,心血管風險越低[4][5][6]。牙線的價值不僅在於避免蛀牙,更在於減少慢性發炎,守住血管健康的第一道關口。
第二層:專業防線——洗牙
若把牙線比喻為日常清潔,洗牙則是專業檢修。台灣與韓國的大型資料庫研究都指出,定期洗牙與心肌梗塞、中風及心衰竭風險下降相關,而且次數越多,保護效果越明顯[8][9][10]。洗牙讓發炎環境得到更徹底的改善,提供比日常更深一層的心血管防護。
第三層:疾病防線——牙周治療
當口腔問題進展到牙周病,單靠日常與洗牙已不足以阻止發炎惡化。此時,完整的牙周治療能顯著降低 CRP、IL-6 等全身性發炎標記,甚至改善頸動脈厚度 (cIMT)[13][14][15]。治療強度越高,效果越明顯,顯示這是對心血管風險控制的第三道防線。
從牙線到洗牙,再到牙周治療,這三層防線共同呈現了一個一致的訊息:劑量效應存在,頻率與強度越高,對心血管健康的保護也越強。
結論
我們在前言中提出了一個問題:牙線、洗牙、甚至牙周治療,是否真的能影響心血管健康?綜合目前的研究結果,答案是「有跡可循」。雖然大多數證據來自觀察性研究,尚未有大型隨機對照試驗能直接證明它們能降低心肌梗塞或中風的發生率,但不論是日常習慣還是專業治療,都顯示出相似的趨勢:口腔照護越積極,全身發炎越少,心血管風險也越低。
因此,我們可以把照顧口腔視為一種「低成本的護心投資」。每天用牙線清除牙縫、定期接受專業洗牙、以及在需要時積極治療牙周病,不只是為了牙齒和牙齦的健康,更可能在無形之中保護我們的心臟和血管。這與前言中所說的觀念正好前後呼應:口腔健康不只是牙齒的事,更是全身健康的重要一環。
參考資料
-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Gum disease and the connection to heart diseas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21.
- Tonetti MS, et al. Periodontitis and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nsensus report. J Clin Periodontol. 2020.
- Tsao CW, et 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of oral hygiene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Circulation. 2023.
- Merchant AT, et al. Self-reported flossing and 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 Clin Periodontol. 2024.
- Kim HJ, et al. Dental floss use and ASCVD risk in US adults: NHANES analysis. Atherosclerosis. 2024.
- Wiener RC, et al. Flossing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ARIC study. Stroke. 2022.
- Paraskevas S, et al. The effect of flossing on interproximal gingiv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J Periodontol. 2018.
- Chen ZY, et al. Tooth scaling and decrease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in Taiwan. Am J Med. 2012.
- Lee HJ,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dental scaling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Korea. Eur J Prev Cardiol. 2015.
- Chang YC, et 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ntal prophylaxis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J Am Heart Assoc. 2022.
- D’Aiuto F, et al. Periodontitis treatment reduces systemic inflammation markers. N Engl J Med. 2004.
-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Oral health and heart disease: what’s the connection? 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21.
- Teles R, et al. Intensive periodontal therapy an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ur Heart J. 2024.
- D’Aiuto F, et al. Periodontal therapy reduces systemic inflammation markers: a systematic review. J Clin Periodontol. 2018.
- Tonetti MS, et al. Treatment of periodontitis and reduction of cardiovascular risk markers: dose–response evidence. J Periodontol. 2019.
- Sanz M, et al. Periodontiti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onsens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Clin Periodontol. 202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