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廢文

[Health] 減重不只是少吃多動:從腸道、代謝到行為設計的全方位策略|個人減重策略全紀錄(2025/10/14更新版)

TL;DR 重點摘要 這篇文章不是速成減重法,而是我在 3.5 個月減重 13 公斤過程中,依據醫學研究與實作經驗整理出的「可長期維持」策略。核心觀點: 飲食結構: 避開高脂高糖、以 211 餐盤與「先菜後飯」順序降低血糖波動。 代謝環境: 透過高纖維飲食、益生元、隔夜燕麥建立穩定腸道菌相。 運動策略: 每天適度有氧、NEAT、飯後步行,讓骨骼肌主導能量利用。 睡眠與壓力: 睡足 7–9 小時,控制咖啡因與皮質醇,避免代謝逆風。 長期維持: 減重後以「反向飲食」逐步回升熱量,防止代謝調適與復胖。 一句話總結: 這不是靠意志力的節食,而是讓代謝、肌肉與睡眠節奏「為你工作」。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你會選擇重新開始嗎? 很多人覺得減重很難,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天生「易胖體質」,好像連喝水都會胖。我也曾經這樣想,甚至一度說服自己:「我還年輕、還健康,不需要減重。」那時的我,以為體重只是數字的問題,沒意識到身體早已在默默警告。 直到去年,我因為毛囊炎併發蜂窩性組織炎而動了清創手術。我以為那只是偶發事件,但今年三月,同一個地方又發炎了——這次還形成硬塊。那一刻,我真的愣住。 毛囊炎併蜂窩性組織炎並不是隨便就會出現的毛病。 我第一次感覺到: 身體在示警。 那種震撼不是恐懼,而是一種被「叫醒」的感覺。你明明知道自己狀態不對,卻還在拖延,直到有一天,身體用更劇烈的方式告訴你「該改變了」。 我開始回頭想——這些年我吃得太隨便,也久坐太久。工作壓力讓我常常邊打報告邊吃宵夜、邊滑手機邊喝含糖飲料。那些看似無害的習慣,其實在一點一滴地改變我的代謝、免疫、情緒,讓體重慢慢地超過九十公斤。 所以我決定重來一次。從四月開始,我啟動了新的生活節奏。到現在(大約三個半月),體重從高峰 94 公斤降到了 81 公斤。雖然這段過程不輕鬆,但比我想像中更有收穫。 我不是靠斷食、也不是靠特別的「減肥產品」。我靠的是重新理解身體的邏輯—— 為什麼我們會胖、為什麼會餓、為什麼明明知道該控制,卻還是吃下去。 接下來的幾章,是我一路摸索...

[health] 我與肛門膿瘍擦身而過,獻給自己和親友的肛門腺炎衛教

前言:近日我被診斷出肛門腺炎,幸好我的警覺性高有及早就醫,沒有讓病程進展到肛門膿瘍的階段。這篇文章是為了滿足我自己的需要,整理出目前醫學上針對肛門腺炎及肛門膿瘍的衛教資訊。

一、疾病概述與發展階段

肛門膿瘍多起源於肛竇炎(cryptitis)或肛腺炎(anal gland infection)。肛竇位於肛管齒狀線,其開口與肛腺導管相通。當細菌或糞便碎屑阻塞導管時,會引發急性化膿性炎症。早期病變表現為局部紅腫與壓痛,屬肛腺炎前驅期[1–3]

若膿液無法排出,感染可沿腺體擴散至皮下、坐骨直腸窩或骨盆直腸窩,形成肛門膿瘍;導管阻塞持續時,即使暫時緩解,仍可能於數日內惡化[2,4]

病理機制(Cryptoglandular theory)

Parks 提出的理論,肛門膿瘍與肛瘻的主要機制為肛腺導管閉塞所致的化膿反應[1,3,5]。感染可沿不同路徑擴散:皮下(皮下膿瘍)、外括約肌間(坐骨直腸窩膿瘍)、直腸上行(骨盆直腸窩膿瘍)。穿破皮膚或肛管時形成肛瘻(fistula-in-ano)

二、主要風險因子與相關疾病

  • 代謝與免疫因素:糖尿病、免疫抑制、肥胖均為高風險因子[6–9]
  • 腸道疾病相關:克隆氏病患者約 20–40% 會發生肛周膿瘍或瘻管[6,10]
  • 生活型態與行為因素:久坐、潮濕環境、吸菸、不良排便習慣均會提高感染機率[9,11]
  • 性別與年齡:男性較女性多見,常見於 20–50 歲族群[6]

三、治療原則

切開引流(Incision & Drainage, I&D)為主要治療;抗生素僅於蜂窩組織炎、系統性症狀、糖尿病或免疫抑制者輔助使用[6]。引流後約 30–50% 可能形成肛瘻[7,8]。早期肛腺感染可在抗生素與坐浴下避免進展[2,4]

四、門診與居家照護建議

  • 溫水坐浴:37–40°C,每次 10–15 分,每日 2–3 次;排便後可再進行一次[9,10]
  • 局部清潔:以溫水沖洗、輕拍拭乾,避免刺激性清潔用品[9,10]
  • 止痛:乙醯胺酚為首選,NSAIDs 視腎功能與胃腸風險評估。
  • 排便管理:洋車前子(條件建議)、PEG(強烈建議)、乳果糖或氧化鎂(條件建議)[12–14]
  • 抗生素使用安全:Ciprofloxacin 與金屬離子製劑錯開 2–6 小時,並減少咖啡因;Metronidazole 停藥後 72 小時內禁酒[15–20]

五、立即回診或急診警訊

  • 體溫 ≥38°C 或寒顫、全身倦怠;
  • 疼痛加劇或觸摸有波動感(疑似膿腫);
  • 持續膿液、皮膚壞死;
  • 糖尿病、免疫低下或孕婦症狀未改善;
  • 抗生素治療 48–72 小時無改善[6]

六、術後與復原期照護

  • 排便後與睡前坐浴與換藥,保持乾爽[9,10]
  • 初期少量滲液屬正常;若出現惡臭或量增加需回診。
  • 避免深蹲、重訓、長時間騎車 1–2 週。
  • 懷疑瘻管或復發者應依 ASCRS 指南考慮影像評估[6]

七、預防重點

  • 保持規律排便、充分水分攝取。
  • 控制血糖與體重,戒菸。
  • 康復前避免肛交與高壓活動。
  • 有既往膿瘍或瘻管者應定期追蹤。

八、三項日常重點

  1. 每日溫水坐浴 2–3 次,每次 10–15 分[9,10]
  2. 使用洋車前子與 PEG 維持柔軟排便[12–14]
  3. Ciprofloxacin 減少咖啡因,Metronidazole 停藥後禁酒 72 小時[15–20]

參考文獻(Vancouver 風格)

  1. Parks AG.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fistula-in-ano. Br Med J. 1961;1(5224):463–469.
  2. Sileri P, et al.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early-stage anal gland infection: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Colorectal Dis. 2018;20(7):O178–O184.
  3. Seow-Choen F, Nicholls RJ. Anal fistula. Br J Surg. 1992;79(3):197–205.
  4. ASCRS. Abscess and Fistula – Expanded Information.
  5. Gaertner WB, Alavi K, et al. ASCR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Anorectal Abscess, Fistula-in-Ano, and Rectovaginal Fistula. Dis Colon Rectum. 2022;65(8):964–985.
  6. Sahnan K, et al. Perianal abscess. BMJ. 2017;356:j475.
  7. Ommer A,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utcome of anal abscess treatment. Int J Colorectal Dis. 2009;24(1):101–106.
  8. Hyman N. Anorectal abscess and fistula. Clin Colon Rectal Surg. 2020;33(4):231–236.
  9. Chang L, et al.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Chronic Idiopathic Constipation in Adults. Gastroenterology. 2023.
  10. CIPRO® (ciprofloxacin) US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FDA; 2020.
  11. Feldman R, et al. Can Metronidazole Cause a Disulfiram-Like Reaction? WMJ. 2023;122(3):171–175.

↑ 回到頂端

本著作依據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釋出。內容如有錯誤 煩請不吝指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