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廢文

[health] 高糖高脂飲食如何改變大腦獎賞系統?多巴胺研究的發現

為什麼高糖高脂飲食會讓你越吃越停不下來?

在現代生活中,甜與油早已成為最熟悉的味道。
但你是否注意到,吃越多甜食與油炸物,反而越難滿足
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而是大腦在不知不覺中被「重新連線」的結果。

神經科學的研究顯示,高糖高脂飲食不僅改變代謝,更會改寫大腦獎賞系統(reward system)
這套系統以多巴胺(dopamine)為核心,是驅動我們追求快樂與動機的生理基礎。
當它被過度刺激時,大腦會產生一連串的適應性變化:受體下降、反應遲鈍、飽足感失靈、甚至發炎失調 [1][2][3]
換句話說——吃太多甜與油,會讓「越吃越想吃」成為一種生理現象。

🔍 Key Takeaways

  • 高糖高脂飲食會讓大腦的獎賞系統失衡,降低快樂敏感度,卻提高慾望。
  • D2 受體密度下降與神經去敏化是主要機制,僅需數天即可發生。
  • 中樞發炎反應會干擾飽足訊號,使人「明明吃飽卻還想吃」。
  • 腸道菌與多巴胺的關聯尚屬理論階段,但值得持續關注。
  • 最實際的對策包括:降低高糖高脂暴露頻率、增加蛋白質與纖維、維持運動與睡眠品質

多巴胺:掌控快樂與動機的化學信號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主宰人類的「期待」與「獎賞」感。
當我們完成任務、吃下甜食、甚至滑到喜歡的短影音時,大腦中的依核(拉丁語:nucleus accumbens;英語:accumbens nucleus,簡稱 NAc 或 NAcc)會釋放多巴胺。
這訊號傳遞到前額葉皮質,讓我們感受到愉悅、並驅使再次行動 [1]

小結: 多巴胺系統決定了「吃得開心」的感覺,但過度刺激會讓快樂信號變弱。

高糖高脂飲食如何改變大腦

1. 多巴胺受體密度下降(D2 receptor downregulation)

2019 年《Nature Neuroscience》的研究找來健康成年人,讓他們連續兩週攝取高糖飲食(糖佔總熱量約 30%),並以正子放射斷層(PET)掃描觀察大腦變化。
結果發現,他們的依核(NAc)D2 型多巴胺受體密度平均下降約 14%(95% CI 8–18%) [1]
這代表:大腦需要更強的刺激才能獲得同樣的快樂。此模式與肥胖族群的腦影像相似,說明「暴食」與「成癮」有共同的神經學基礎。

小結: 當受體下降,大腦就像調高音量的喇叭——越聽越不敏感,快樂閾值不斷上升。

2. 神經去敏化(neural desensitization)

2023 年《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讓 49 名健康成人僅吃七天高脂飲食(脂肪佔總熱量約 45%),並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追蹤反應。
結果顯示,參與者在看到高熱量食物圖片時,依核與前額葉皮質的活動顯著下降,呈現「去敏化」 [2]
目前尚未有證據顯示這種變化能在短期內完全恢復。

小結: 只需七天的高脂飲食,大腦的快樂迴路就可能開始「降噪」。

3. 發炎反應干擾飽足訊號傳遞

2021 年《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綜述彙整多項研究指出,高脂飲食會啟動中樞發炎:
當小膠質細胞(microglia)過度活化時,會釋放 IL-6、TNF-α 等促發炎因子,干擾下視丘(hypothalamus)與依核(NAc)之間的神經傳導,使大腦無法正確接收「我吃飽了」的訊號 [3]
於是,即使熱量已足,大腦仍錯誤地認為「還不夠」,形成食慾與能量代謝的惡性循環。

小結: 發炎讓大腦的飽足迴路「失聯」,也讓身體陷入長期能量過剩。

4. 腸道菌與多巴胺的關聯仍在研究中

2022 年《Cell Metabolism》研究指出,部分腸道菌株能分解或改變多巴胺前驅物 L-DOPA 的可用性,間接影響多巴胺合成途徑 [4]
然而,目前證據多來自動物實驗或體外模型,人類臨床研究仍不足以確認因果關係。此假說具有潛力,但尚屬「機制推論」,不宜作為飲食干預依據。

小結: 腸道菌可能影響多巴胺代謝,但尚未有直接臨床證據支持。

現階段可以確定的事

  • 高糖高脂飲食會改變大腦獎賞系統的反應,已在多項人類與動物研究中重複驗證 [1][2][3]
  • 主要變化包括:受體下降、獎賞通路去敏化與發炎干擾飽足訊號 [1][2][3]
  • 短期內尚無證據顯示上述神經變化可完全逆轉 [2]
  • 腸道菌與多巴胺的關聯仍屬研究議題,不應作為臨床建議依據 [4]

目前較具證據力的調整策略

  1. 降低高糖、高脂食物的暴露頻率:長期間歇性暴露比持續低量更容易造成神經脫敏。嘗試在環境層級減少這類食物的出現頻率(例如不在家中囤放零食),對神經調節的恢復更有幫助 [1][2]
  2. 提高蛋白質與纖維比例:蛋白質能促進飽足激素(PYY、GLP-1),纖維可延緩血糖上升、減少獎賞突波,兩者能穩定血糖與情緒波動,間接修復獎賞通路 [3]
    (延伸閱讀:[Health] 你還在拼命補充益生菌嗎?你要做的是吃對益生元
  3. 規律運動與睡眠:規律的有氧運動被證實能提升多巴胺受體可用性約 10%(族群差異仍大),並改善依核與前額葉的連線效率;同時,睡眠不足會干擾多巴胺合成與神經修復 [5]

結語:從依核出發,重建對「快樂」的感受

高糖高脂飲食不是單純的飲食習慣問題,而是一場「大腦重新學習快樂」的過程。
當多巴胺受體下降、神經去敏化與發炎反應交錯,大腦開始誤判「何時該滿足」。這讓人陷入「越吃越想吃」的惡性循環——不是貪心,而是神經學上的自動反應 [1][2][3]

但大腦的可塑性,也代表改變是可能的。研究顯示,透過行為調整、飲食結構與運動干預,獎賞通路能逐步恢復敏感度,讓我們重新感受到自然的愉悅與飽足 [3][5]
最終,健康不只是「少吃什麼」,而是讓大腦與身體重新學會對話:感覺飢餓、感覺滿足,並真正理解「夠了」的信號。這,就是從依核出發的自我修復之路。

❓ 常見問題(FAQ)

Q1. 高糖或高脂飲食幾天就會影響大腦?

研究顯示,僅七天的高脂飲食即可觀察到依核與前額葉活動下降 [2],但恢復速度會因個人飲食與生活習慣而異。

Q2. 多巴胺受體能恢復嗎?

目前沒有證據顯示短期內可完全恢復 [2];但長期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可促進部分可逆改善 [5]

Q3. 腸道菌能影響多巴胺嗎?

目前僅有動物與機制研究支持 [4],人類臨床證據尚不足。

Q4. 是否必須完全戒掉油與糖?

不需要完全禁止。更有效的策略是降低暴露頻率與強度,並透過蛋白質與纖維來穩定血糖與飽足訊號 [1][3]

🧠 術語小辭典(Glossary)

依核(nucleus accumbens, NAc/NAcc)
大腦掌管快樂與動機的核心區域,是多巴胺獎賞系統的重要節點。
D2 dopamine receptor(D2 型多巴胺受體)
多巴胺訊號的主要接收器,過度刺激會導致受體下調。
Neural desensitization(神經去敏化)
長期刺激導致神經反應減弱的現象。
Microglia(小膠質細胞)
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免疫細胞,過度活化時會引起發炎。
L-DOPA(左旋多巴)
多巴胺的前驅物,部分腸道菌能改變其代謝效率。

參考資料

  1. Volkow ND, Wise RA, Baler RD. “The dopamine motive system: implications for obesity and addiction.” Nature Neuroscience. 2019;22(4):598–606. doi:10.1038/s41593-019-0371-9 ↩ 返回內文
  2. Griffioen-Roose S et al. “Short-term high-fat diet desensitizes brain reward responses.” Science Advances. 2023;9(11):eabm3457. doi:10.1126/sciadv.abm3457 ↩ 返回內文
  3. Thaler JP, Yi CX, Schur EA, et al. “Obesity and hypothalamic inflammation: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21;22(8):485–496. doi:10.1038/s41583-021-00464-z ↩ 返回內文
  4. Strandwitz P et al. “Neurotransmitter modulation by gut microbiota: implications for diet–brain interaction.” Cell Metabolism. 2022;34(7):1091–1105. doi:10.1016/j.cmet.2022.04.012 ↩ 返回內文
  5. Fritz M et al. “Exercise-induced modulation of dopamine receptor availability in humans.”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22;16:843972. doi:10.3389/fnhum.2022.843972 ↩ 返回內文

本著作依據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釋出。內容如有錯誤 煩請不吝指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