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如何將艾西莫夫的三大法則轉譯為提示工程的三大原則,並以此類比框架來理解 LLM 的限制與引導。這一篇文章將更進一步,帶領大家將理論落實到實務:我們要實際設計一組提示詞,並用它生成一份「基於實證研究的糖尿病患者日常飲食指南」。透過這個過程,讀者不僅能看到三大法則如何映射到提示工程的規範,也能學習如何運用這些原則來提升輸出內容的安全性、可靠性與可解釋性。
將機器人三大法則轉譯為提示工程三大原則
第一法則 → 安全與倫理優先
-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
- 提示工程:不得生成可能導致危害的飲食建議,尤其是個人化劑量或取代醫囑的內容。
- 實踐:所有提示詞必須加入「僅限官方醫學指引與同行評審研究」的限制,並標註不確定性。
第二法則 → 目標與依據服從
- 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除非違反第一法則。
- 提示工程:必須生成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指南,但須服從「實證依據」的邊界。
- 實踐:提示詞要明確要求引用 ADA(美國糖尿病協會)、台灣衛福部指引與同行評審研究。
第三法則 → 穩態自保
- 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存在,不得違反前兩法則。
- 提示工程:模型若遇到爭議或資料不足,應輸出「不確定性清單」而非幻覺。
- 實踐:提示詞需要求列出「查證關鍵字」與「爭議點」,避免無依據的猜測。
提示詞設計過程(Markdown 範例)
範例提示詞一:基礎框架
# 任務
請根據 ADA 與台灣衛福部的指引,以及同行評審研究,生成一份「基於實證研究的糖尿病患者日常飲食指南」。
# 三律原則
1. 安全與倫理優先:不得提供個人化劑量或替代醫囑。
2. 目標與依據服從:僅引用官方醫學指引與同行評審文獻。
3. 穩態自保:遇到爭議或不足,列入「不確定性清單」。
# 輸出格式
- 為何需要以實證建立日常飲食指南
- 核心原則(碳水、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GI/GL)
- 一週範例菜單(≥3 天)
- 常見情境問答
- 監測與回饋
- 風險與禁忌
- 不確定性清單
- 參考資料
範例提示詞二:範例菜單強化版
# 任務
生成一份糖尿病患者「一週範例菜單」,需標示每餐營養重點(低 GI、纖維、優質蛋白)。
# 三律原則
1. 不得提供個人化劑量。
2. 僅使用 ADA 與台灣衛福部指引、同行評審研究。
3. 遇到爭議,需加入「不確定性清單」。
# 輸出格式
- 表格(至少 3 天 × 早餐/午餐/晚餐/加餐)
- 營養重點註記
範例提示詞三:情境問答版
# 任務
生成「糖尿病患者飲食常見情境問答」。
# 三律原則
1. 安全優先:避免誤導或具風險的建議。
2. 目標服從:回答須符合官方指引與研究。
3. 穩態自保:若答案有爭議,需列入「不確定性清單」。
# 輸出格式
- 問題(外食、素食、低預算、運動前後)
- 回答(附操作要點)
- 若有爭議,加註查證關鍵字
生成的飲食指南示範
為何需要以實證建立日常飲食指南
- 糖尿病患者需降低併發症風險,實證指南能提供科學依據。
- 避免網路錯誤資訊導致血糖控制惡化。
- 幫助患者養成長期可持續的飲食模式。
核心原則
碳水化合物
- 每日熱量的 45–55% 來自碳水(依 ADA 指引)。
- 優先選擇全穀、燕麥、豆類,降低 GI。
- 分散攝取,避免單餐碳水過量。
蛋白質
- 每日 15–20% 總熱量(Evert et al., 2019)。
- 以魚、豆類、白肉為主。
- 避免加工肉與紅肉過量。
脂肪
- 控制飽和脂肪 <10%。
- 多用單元不飽和脂肪(橄欖油、堅果)。
- 每週 2 次魚類,補充 Omega-3。
膳食纖維
- 每日 25–30 克(台灣衛福部)。
- 增加可溶性纖維(燕麥、豆類)。
- 減少低纖加工食品。
GI/GL
- 優先低 GI 食物(糙米、扁豆)。
- 單餐 GL 控制 <20。
- 以蛋白質、纖維搭配碳水,降低血糖波動。
一週範例菜單(部分)
日/餐 |
早餐 |
午餐 |
晚餐 |
加餐 |
營養重點 |
周一 |
燕麥粥 + 無糖豆漿 |
糙米飯 + 清蒸魚 + 青花菜 |
全麥麵 + 番茄雞胸肉 |
蘋果 + 杏仁 |
高纖、低 GI、優質蛋白 |
周二 |
全麥吐司 + 水煮蛋 |
雞胸沙拉 + 藜麥 |
糙米飯 + 豆腐 + 菠菜 |
無糖優格 |
控醣均衡、富含纖維 |
周三 |
無糖優格 + 藍莓 |
鮭魚便當(糙米飯、蔬菜) |
地瓜 + 青椒牛肉絲 |
黃瓜條 + 毛豆 |
Omega-3、低 GI |
注意:此菜單僅為示範性設計,依據 ADA 與台灣衛福部飲食原則整理,並不取代專業醫師或營養師的個別化建議。
常見情境問答
- 外食怎麼辦?
優先選擇便當的全穀飯、增加蔬菜份量,避免炸物。
- 素食者怎麼補蛋白質?
可用黃豆、毛豆、豆腐、堅果替代,注意均衡。
- 運動前後飲食?
運動前 1–2 小時可攝取低 GI 碳水搭配蛋白質,例如全麥吐司與水煮蛋;運動後補充優質蛋白(如優格、豆漿)。
注意:此為一般性建議,具體需求仍需依活動強度與個人健康狀況,由專業醫師或營養師評估。
監測與回饋
- 使用餐後血糖監測(建議 2 小時)。
- 記錄食物種類與分量。
- 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紀錄。
項目 |
方法 |
頻率 |
餐後血糖 |
家用血糖機 |
每日 |
食物日誌 |
手寫/APP |
每餐 |
醫師討論 |
門診追蹤 |
每 1–3 個月 |
風險與禁忌
- 避免極低醣或單一食物療法,缺乏實證且風險高。
- 避免坊間「排毒法」「神奇食譜」,多數無科學支持。
- 腎功能異常者需醫師評估蛋白質攝取。
不確定性清單
- 間歇性斷食是否適合糖尿病患者?(目前研究數量有限,需更多 RCT,例如 Varady et al., 2020,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
- 低碳飲食對長期併發症的影響?(證據尚不足,需要更多前瞻性世代研究)
- 特定保健食品對血糖控制的效果?(需更多大型隨機對照試驗)
參考資料
- Asimov, I. (1950). I, Robot. Gnome Press.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3).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3. Diabetes Care, 46(Suppl.1): S1–S290.
- Evert AB, Dennison M, et al. (2019). Nutrition therapy for adults with diabetes or prediabetes: A consensus report. Diabetes Care, 42(5), 731–754.
- Taiwa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國民健康署:《糖尿病飲食原則》官方文件。
- Davies MJ, et al. (2018). 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a in type 2 diabetes, 2018: a consensus report. Diabetes Care, 41(12), 2669–2701.
機器人心理學的啟示與未來方向
- 多層次優先序設計:如同三大法則,提示詞應建立「先安全、再依據、最後回退」的階層架構,避免誤導。
- 動態衝突處理:機器人心理學強調「衝突」會帶來意外行為;提示工程亦需設計「不確定性清單」作為動態回應機制。
- 最後一哩路:透明與解釋性:未來 LLM 的挑戰是可審核、可解釋。若能如機器人心理學般定義「行為邊界」,並附來源、證據強度與限制條款,才能真正落地於臨床與健康管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