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精選廢文
張貼者:
島民 No.86991066 二木軒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目錄
前言:為什麼前臨床階段是真正的預防關鍵?
阿茲海默症的病程可能長達十至二十年,許多人在記憶力開始下降前,體內就已經累積 amyloid-β(Aβ)與 tau 等相關生物標記的變化。這段「前臨床階段」是調整生活方式較有機會介入的位置,因此備受研究關注。
過去研究顯示,較高的身體活動量與較低的神經退化性疾病風險之間存在關聯 [1],介入性研究也觀察到規律運動可能與海馬迴體積及記憶表現改善有關 [2]。世界衛生組織亦將身體活動列為降低失智風險的建議項目之一 [3]。不過,對於「已具 Aβ 負荷但尚未出現症狀」的族群,身體活動是否同樣與疾病進程相關,仍需更多資料。2025 年 Nature Medicine 的研究 [6],提供了進一步的觀察結果。
研究方法:近 300 位受試者的長期追蹤資料
這項研究納入 296 位認知正常成人(部分具有升高的 Aβ 負荷),並使用計步器紀錄日常步數 [6]。研究追蹤最長 14 年,平均約 9 年,以 PACC5 認知分數、CDR-SOB 功能量表,以及 Aβ 與 tau PET 等生物標記觀察其變化。
需強調的是,這是一項觀察性世代研究,因此結果僅能顯示「相關性」,無法確認因果。
研究結果一:每日步數與認知惡化速度的關聯
在 Aβ 升高的族群中,認知衰退的速度與每日步數呈現相關趨勢 [6]。約 9 年追蹤期間:
(1)幾乎不活動(inactive)者 PACC5 下降約 2.5 分。
(2)每日 3,000–5,000 步者下降約 1.5 分。
(3)5,001–7,500 步及 >7,500 步者約 1.1–1.2 分。
從資料來看,從「幾乎不動」提升到「每日 3,000–5,000 步」之間的差異相對明顯,但此結果仍需更多研究釐清可能的影響因素。
達到認知惡化門檻(PACC5 -1.5)的時間也有所差異:
(1)inactive:約 6.5 年;
(2)3,000–5,000 步:約 9.6 年;
(3)5,001–7,500 步:約 13.6 年。
研究資料呈現出步數與認知變化之間可能存在「效益趨於平緩」的區間,但尚無法視為最佳劑量,仍需更多研究確認。
研究結果二:功能惡化速度與步數的關聯
功能量表 CDR-SOB 的變化也呈現類似方向 [6]:
(1)inactive:約 +2.2 分;
(2)3,000–5,000 步:約 +1.4 分;
(3)5,001–7,500 步:約 +1.2 分;
(4)>7,500 步:約 +1.1 分。
整體而言,從活動量極低提升到「有一定活動量」之間的差異較為明顯,但仍需注意此結果可能受其他生活型態或健康狀態影響。
研究結果三:步數與 tau 累積速度的關聯
在生物標記方面,研究觀察到每日步數與 tau 累積速度之間存在負相關 [6],但與 Aβ 增加速度的關聯並不明顯。
其他研究也曾報告過類似趨勢 [5],但相關機制尚未獲得確認,因此目前仍難以斷定其生物學意義,需要更多實證研究支持。
學術脈絡:其他證據是否支持?
過去的系統性回顧指出,較高身體活動量與較低神經退化疾病風險之間可能存在關聯 [1],介入研究也曾觀察到海馬迴體積與認知功能改善的可能性 [2]。此外,失智症風險模型研究也認為多項生活型態因素可能影響疾病風險 [4]。
雖然不同研究族群與測量方法不盡相同,但整體方向大多指向身體活動與認知健康之間可能存在關聯。然而,仍需更嚴謹的研究釐清其中的因果與作用途徑。
實務建議:可作為目前證據下的參考方向
綜合 WHO 指引與本研究資料,可以在現有證據下提供以下參考方向,但並非治療準則:
(一)如果目前活動量偏低,可先以每日 3,000–5,000 步作為起始目標。這個範圍在研究中與較緩和的認知與功能變化相關 [6],也較容易達成。
(二)若能逐步提升至 5,000–7,500 步,部分資料顯示相關的變化可能更為明顯 [6],但仍需更多研究確認是否具有一致性。
(三)需再次提醒,本研究並非臨床試驗,因此結果僅能作為參考。規律身體活動雖已被多項研究與國際建議支持 [1][2][3],但仍無法視為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方法。
結語
2025 年這項研究提供了一些值得參考的觀察:在尚未出現症狀但具有 Aβ 負荷的族群中,較低的每日步數與較快的認知與功能變化相關 [6]。然而,所有結果皆需在「不能推論因果」的前提下解讀。
對多數人而言,逐步建立規律活動習慣可能是相對可行的健康策略。但最佳步數範圍與其對阿茲海默症病程的實際影響,仍需要更完整的研究加以釐清。
參考文獻
- Hamer, M., & Chida, Y. (2009).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ospective studie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9(1), 3–11. https://doi.org/10.1017/S0033291708003681
- Erickson, K. I., Voss, M. W., Prakash, R. S., et al. (2011). Exercise training increases size of hippocampus and improves memor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7), 3017–3022. https://doi.org/10.1073/pnas.1015950108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Risk reduction of cognitive decline and dementia: WHO guidelines.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detail-redirect/risk-reduction-of-cognitive-decline-and-dementia
- Norton, S., Matthews, F. E., Barnes, D. E., Yaffe, K., & Brayne, C. (2014). Potential for primary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 analysis of population-based data. The Lancet Neurology, 13(8), 788–794.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14)70136-X
- Okonkwo, O. C., Schultz, S. A., Oh, J. M., et al. (2014). Physical activity attenuates age-related biomarker alterations in preclinical AD. Neurology, 83(18), 1753–1760. https://doi.org/10.1212/WNL.0000000000000964
- Phillips, J. S., Betthauser, T. J., La Joie, R., et al. (2025). Physical activity as a modifiable risk factor in preclinical 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Medicine.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955-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