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廢文

[health] 代糖不再是腸道菌的敵人?Nature 最新研究翻轉舊觀念


導入|爭議與核心問題

「零糖飲料真的更健康嗎?」「代糖會不會把腸道菌相搞亂?」這些問題困擾了研究者十多年。早期研究提示:某些非糖甜味劑(代糖)可能透過改變腸道菌相,進而影響葡萄糖代謝。但近年的大型臨床試驗與個體化研究顯示:情況更複雜,且影響方向未必是壞事

本文以 Nature Metabolism 發表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 SWEET study 為主軸,並以四篇關鍵文獻提供脈絡與對照,讓你看懂「代糖—腸道菌相—代謝」之間的真相與細節。[見 參考文獻[1][2][3][4][5]

⇧ 回到頂端

早期證據|2014 年動物與人類初步研究

2014 年,Suez 等人在 Nature 報告:小鼠與少量人類受試者攝取人工甜味劑(saccharin、sucralose、aspartame)後,腸道菌組成發生改變,並伴隨葡萄糖耐受不良;且將「代糖組」小鼠糞便移植至無菌小鼠,受體也出現類似代謝異常,指向腸道菌為關鍵中介[2]

然而,該研究的限制同樣明確:部分實驗採動物模型、短期與相對較高劑量。因此,「代糖一定會破壞菌相」仍只是有待驗證的假設,需要更貼近真實生活的人體研究來釐清。

⇧ 回到頂端

人類研究的轉折|個體差異與情境依存

情境依存:Dalenberg 等人(2021,Cell Metabolism)顯示,三氯蔗糖若與碳水同時攝取,可能使大腦與代謝對糖的敏感度下降;但單獨使用三氯蔗糖時,未觀察到同樣現象。此結果提示:代糖的代謝影響取決於攝取情境,而非單一成分決定。[4]

個體差異:Suez 等人(2022,Cell)以 120 位健康成人進行 4 種代糖(saccharin、sucralose、aspartame、stevia)之短期介入。結果顯示,每個人對代糖的腸道菌相與葡萄糖反應高度個別化:有人出現變化與代謝異常,有人則幾乎不受影響。[3]

小結:代糖的效應不是「一體適用」,而是因人而異、因情境而變

⇧ 回到頂端

SWEET Study 2025|長期 RCT 的真實世界答案

研究設計(重點):Nature Metabolism 發表的 SWEET study 納入 341 名成人與 38 名兒童(皆為超重/肥胖)。所有成人先以低能量飲食減重約 8 週,之後進入 10 個月的自由飲食維持期,隨機分配:

  • 代糖組(S&SE):以甜味劑/甜味增強劑取代含糖產品;
  • 控制組:維持低糖飲食,但不使用代糖。

主要終點:體重變化與腸道菌相(16S rRNA)之組成/特定菌屬改變;並追蹤代謝標記與安全性。[1]

關鍵結果

  • 體重維持:兩組在減重期平均減去約 6–7 公斤。進入 10 個月體重維持期後,代糖組的平均體重僅回升約 0.6 ± 0.2 公斤,而未使用代糖的對照組回升約 2.2 ± 0.3 公斤。兩組差距約為 1.6 ± 0.7 公斤(p = 0.029),顯示使用代糖有助減少體重回升。
  • 腸道菌相:觀察到組成與特定菌屬的改變——多種可能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的菌屬(如 PrevotellaDialisterMegasphaera 等)增加;此方向可能/推測與能量代謝穩定與飽足感調節有關。
  • 安全性:部分受試者報告腹脹、放氣等腸胃不適;同時也觀察到甲烷產生菌(如 Methanolobus上升,這可能/推測與上述症狀相關。
  • 代謝標記:血糖、胰島素敏感性與血脂未見不良變化。

詮釋:研究者提出,代糖確實會讓腸道菌相改變,但這種改變更像是功能性調整(例如發酵與 SCFA 相關路徑的可能/推測上調),而不是「菌群失衡」。本研究並未直接量測 SCFA 濃度,功能層面的推論主要來自路徑預測工具,因此需以保留語氣解讀。[1]

⇧ 回到頂端

整合分析|目前較穩定的三個結論

  1. 代糖會改變腸道菌相(組成/特定菌屬):這在多篇研究中重複出現,但「改變」≠「破壞」。[2][3][1]
  2. 效應具有個體差異與情境依存:個人原始菌相、飲食結構(尤其是否與碳水同時攝取)會影響結果。[3][4]
  3. 整體代謝與體重的長期影響多為中性或略有益:長期 RCT 與系統性回顧皆未見普遍性的不良代謝後果。[1][5]

⇧ 回到頂端

研究限制與臨床啟示

  • 樣本與族群:SWEET 主要來自歐洲,族群可外推性仍待更多地區驗證。
  • 方法學:菌相分析為子樣本,且多以 16S 與功能預測推論;未直接量測 SCFA。
  • 成分分辨率:代糖為混合替代策略,尚難分辨「特定甜味劑」的獨立效應。
  • 依從性與離脫:離脫率偏高(成人約 40%),可能影響統計精度與代表性。

臨床啟示:低糖飲食的脈絡下,以代糖取代蔗糖,對體重維持與代謝指標多呈中性或略有益;部分人可能出現腸胃不適,建議循序調整與觀察個體反應。

⇧ 回到頂端

結語|改變,不代表破壞

十年前,我們擔心代糖會「破壞」腸道菌;如今,更多證據指出:代糖確實會改變菌相,但方向與結果取決於你的菌群與飲食情境。對多數人而言,作為取代糖的工具,代糖仍是合理的減糖策略之一。

⇧ 回到頂端


參考文獻

  1. van der Beek, C. M., et al. (2025). Effect of sweeteners and sweetness enhancers on weight management and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the SWEET study. Nature Metabolism. Link
  2. Suez, J., et al. (2014). Artificial sweeteners induce glucose intolerance by altering the gut microbiota. Nature, 514(7521), 181–186. PubMed
  3. Suez, J., et al. (2022). Personalized microbiome-driven effects of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on human glucose tolerance. Cell, 185(19), 3617–3634. PubMed
  4. Dalenberg, J. R., et al. (2021). Short-term consumption of sucralose with, but not without, carbohydrate impairs neural and metabolic sensitivity to sugar in humans. Cell Metabolism, 33(2), 377–386. PMCID
  5. Lohner, S., et al. (2020). Effects of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on body weight and BMI in diverse clinical context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11(3), 734–750. PubMed

⇧ 回到頂端

內容聲明:本文僅供健康資訊參考,不能取代醫療診斷或治療。若有慢性病、藥物使用或特殊飲食需求,請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本著作依據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釋出。內容如有錯誤 煩請不吝指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