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精選廢文

[Health] 減重不只是少吃多動:從腸道、代謝到行為設計的全方位策略|個人減重策略全紀錄(2025/10/14更新版)

TL;DR 重點摘要 這篇文章不是速成減重法,而是我在 3.5 個月減重 13 公斤過程中,依據醫學研究與實作經驗整理出的「可長期維持」策略。核心觀點: 飲食結構: 避開高脂高糖、以 211 餐盤與「先菜後飯」順序降低血糖波動。 代謝環境: 透過高纖維飲食、益生元、隔夜燕麥建立穩定腸道菌相。 運動策略: 每天適度有氧、NEAT、飯後步行,讓骨骼肌主導能量利用。 睡眠與壓力: 睡足 7–9 小時,控制咖啡因與皮質醇,避免代謝逆風。 長期維持: 減重後以「反向飲食」逐步回升熱量,防止代謝調適與復胖。 一句話總結: 這不是靠意志力的節食,而是讓代謝、肌肉與睡眠節奏「為你工作」。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你會選擇重新開始嗎? 很多人覺得減重很難,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天生「易胖體質」,好像連喝水都會胖。我也曾經這樣想,甚至一度說服自己:「我還年輕、還健康,不需要減重。」那時的我,以為體重只是數字的問題,沒意識到身體早已在默默警告。 直到去年,我因為毛囊炎併發蜂窩性組織炎而動了清創手術。我以為那只是偶發事件,但今年三月,同一個地方又發炎了——這次還形成硬塊。那一刻,我真的愣住。 毛囊炎併蜂窩性組織炎並不是隨便就會出現的毛病。 我第一次感覺到: 身體在示警。 那種震撼不是恐懼,而是一種被「叫醒」的感覺。你明明知道自己狀態不對,卻還在拖延,直到有一天,身體用更劇烈的方式告訴你「該改變了」。 我開始回頭想——這些年我吃得太隨便,也久坐太久。工作壓力讓我常常邊打報告邊吃宵夜、邊滑手機邊喝含糖飲料。那些看似無害的習慣,其實在一點一滴地改變我的代謝、免疫、情緒,讓體重慢慢地超過九十公斤。 所以我決定重來一次。從四月開始,我啟動了新的生活節奏。到現在(大約三個半月),體重從高峰 94 公斤降到了 81 公斤。雖然這段過程不輕鬆,但比我想像中更有收穫。 我不是靠斷食、也不是靠特別的「減肥產品」。我靠的是重新理解身體的邏輯—— 為什麼我們會胖、為什麼會餓、為什麼明明知道該控制,卻還是吃下去。 接下來的幾章,是我一路摸索...

[Health] 自然誘導腸泌素(GLP-1/GIP):五大生活策略讓飽足更久、血糖更穩(2025/10/16更新版)

[health] 運動真的會傷膝蓋嗎?──你以為在保護,其實在讓它退化

[Health] 減重不只是少吃多動:從腸道、代謝到行為設計的全方位策略|個人減重策略全紀錄(2025/10/14更新版)

[health] 高糖高脂飲食如何改變大腦獎賞系統?多巴胺研究的發現(2025/10/14更新版)

[health] 魚油 Omega-3 實證分析 (2025 版):EPA、DHA 的臨床效益與風險整理

[health] 別讓孩子活得太乾淨:從衛生假說看免疫成長的祕密

[Health] 查營養成分不用猜!教你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搞懂吃進什麼

[health] 當免疫系統被飲食點燃:脂多醣(LPS)與慢性發炎的隱形風險(2025/10/8更新版)

[health] 不只防蛀牙:牙線、洗牙與牙周病治療如何降低心血管風險

[health] J 型曲線告訴我們:別再盲目追求瘦,過瘦同樣縮短壽命

[health] 為什麼許多人對紅麴趨之若鶩?──膽固醇控制的挑戰與一場警示

[health] GABA 保健食品值得買嗎?科學研究怎麼說

[health] 睡前洗溫熱澡有助改善睡眠品質:研究揭示核心體溫與入睡的關鍵

[health] 世界心臟日特輯:心肌梗塞前兆、症狀與預防方法,掌握自我健康管理守護心臟

[HowTo] OpenAI研究導讀:大語言模型為什麼會產生幻覺?以及我們能從中學到的提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