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廢文

[Health] 減重不只是少吃多動:從腸道、代謝到行為設計的全方位策略|個人減重策略全紀錄(2025/10/14更新版)

TL;DR 重點摘要 這篇文章不是速成減重法,而是我在 3.5 個月減重 13 公斤過程中,依據醫學研究與實作經驗整理出的「可長期維持」策略。核心觀點: 飲食結構: 避開高脂高糖、以 211 餐盤與「先菜後飯」順序降低血糖波動。 代謝環境: 透過高纖維飲食、益生元、隔夜燕麥建立穩定腸道菌相。 運動策略: 每天適度有氧、NEAT、飯後步行,讓骨骼肌主導能量利用。 睡眠與壓力: 睡足 7–9 小時,控制咖啡因與皮質醇,避免代謝逆風。 長期維持: 減重後以「反向飲食」逐步回升熱量,防止代謝調適與復胖。 一句話總結: 這不是靠意志力的節食,而是讓代謝、肌肉與睡眠節奏「為你工作」。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你會選擇重新開始嗎? 很多人覺得減重很難,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天生「易胖體質」,好像連喝水都會胖。我也曾經這樣想,甚至一度說服自己:「我還年輕、還健康,不需要減重。」那時的我,以為體重只是數字的問題,沒意識到身體早已在默默警告。 直到去年,我因為毛囊炎併發蜂窩性組織炎而動了清創手術。我以為那只是偶發事件,但今年三月,同一個地方又發炎了——這次還形成硬塊。那一刻,我真的愣住。 毛囊炎併蜂窩性組織炎並不是隨便就會出現的毛病。 我第一次感覺到: 身體在示警。 那種震撼不是恐懼,而是一種被「叫醒」的感覺。你明明知道自己狀態不對,卻還在拖延,直到有一天,身體用更劇烈的方式告訴你「該改變了」。 我開始回頭想——這些年我吃得太隨便,也久坐太久。工作壓力讓我常常邊打報告邊吃宵夜、邊滑手機邊喝含糖飲料。那些看似無害的習慣,其實在一點一滴地改變我的代謝、免疫、情緒,讓體重慢慢地超過九十公斤。 所以我決定重來一次。從四月開始,我啟動了新的生活節奏。到現在(大約三個半月),體重從高峰 94 公斤降到了 81 公斤。雖然這段過程不輕鬆,但比我想像中更有收穫。 我不是靠斷食、也不是靠特別的「減肥產品」。我靠的是重新理解身體的邏輯—— 為什麼我們會胖、為什麼會餓、為什麼明明知道該控制,卻還是吃下去。 接下來的幾章,是我一路摸索...

[health] 轉載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聲明稿,針對初日醫學影片:「口腔結構專家:讓孩子吃太精緻,後果可能影響一輩子」的說明

這個標題為「口腔結構專家:讓孩子吃太精緻,後果可能影響一輩子|【初日會客室】趙哲暘 牙醫師」的影片,來自於知名頻道:初日醫學 – 宋晏仁醫師 x Cofit,該影片於 2025 年 5 月 21 日上架。截至今日已有超過 41 萬次觀看,身邊也有不少朋友的長輩轉貼。鑑於影片內容涉及缺乏科學依據之陳述、錯誤資訊的散布,以及對齒顎矯正專科醫師的詆毀,為讓更多人了解其中問題,以下完整轉載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的聲明稿:

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聲明稿
秘書處 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
公佈日期:2025.05.27

針對近日某趙姓牙醫師於公開影片中所發表之言論,本學會認為該影片內容涉及缺乏科學依據之陳述、錯誤資訊的散布,以及對齒顎矯正專科醫師的詆毀,為維護醫學專業、保障民眾健康與就醫權益,特發表以下聲明:

一、 缺乏明確根據之言論恐誤導視聽,對患者造成不可逆傷害
該醫師於影片中主張「因咀嚼不足導致咬合不正」,並建議透過多咀嚼塊狀食物矯正咬合…。現代人飲食過於精緻,減少下頜骨的發展刺激,可能造成咬合不正(如下顎發育不足、牙弓狹窄等)。在兒童成長階段,增加咀嚼塊狀或較硬食物或許對於小孩下顎骨與咀嚼肌發育有幫助,但對於成人已經形成的咬合不正(例如錯咬、深咬、開咬等),僅靠多咀嚼塊狀食物並無法直接「矯正咬合」,需要正顎治療或矯正牙齒等專業牙科處理。以偏概全說法易使病患陷入錯誤認知,延誤適當治療時機。

二、 有關拔牙矯正與呼吸道的關聯
目前並無充分實證醫學證據支持拔牙矯正會導致呼吸道惡化。矯正治療時是否需要拔牙,是根據:個人齒列擁擠程度、顎骨發育狀況、唇部突出程度及治療結果穩定性等綜合考量後做出的判斷。在正確評估與規劃下進行的拔牙矯正,不會影響或惡化呼吸道功能。趙姓牙醫師所述並非齒顎矯正專科所認可之主流觀點,呼籲民眾勿因片面言論而對拔牙矯正產生誤解。

三、 醫學倫理應予尊重,同業互信不容破壞
影片中對其他齒顎矯正專科醫師之批評,暗示矯正醫師忽視病患整體健康,僅重牙齒排列,已違背醫師之專業倫理與相互尊重原則。

本會在此強調:齒顎矯正醫師長期以整體顏面發育、呼吸道空間、咬合穩定為核心治療目標,亦持續以實證醫學為本、病人安全為中心的精神精進臨床與研究。趙姓牙醫師所言,嚴重偏離事實,令人遺憾。

四、 齒顎矯正專科醫師之責任與使命
齒顎矯正專科醫師的使命不僅是排列整齊的牙齒,更關乎整體口腔健康、顏面發育、病人的自信及生活品質。治療規劃時將全人健康納入考量,使用符合醫學倫理與證據的治療方式,確保療效與安全。我們始終秉持科學、專業、誠信與仁心,為每一位病患提供最安全、科學的矯正治療方案。

本會敦促所有醫師共同維護醫療專業的尊嚴,避免發表與實證醫學不符且缺乏專業依據的言論,以免混淆視聽,誤導公眾。

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
2025 年 5 月 26 日

來源:https://www.tao.org.tw/zh-tw/news.php?act=view&id=142

綜觀當前網路資訊的氾濫,若僅憑網紅或自媒體影片傳播的「速成醫學知識」,極易受到斷章取義或誇大不實之說法所誤導,並可能延誤或影響正確的診療判斷。建議民眾在吸收任何醫療相關資訊時,務必保持警覺,多比對具有專業認證背景的來源,例如政府或醫學會官方公告,以及經過同儕審查的學術研究報告;如有疑問,也應儘早諮詢具有執照的專科醫師,方能確保自身健康不受不實訊息干擾。

本著作依據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釋出。內容如有錯誤 煩請不吝指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