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迷思一:只有胖子才會得糖尿病
這是不正確的。雖然肥胖確實是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因素,但不是所有肥胖者都會得糖尿病,也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是肥胖的。
第1型糖尿病與體重無關,是因為胰臟無法產生足夠胰島素所導致。第2型糖尿病確實與肥胖有較強關聯,但遺傳因素、年齡、生活型態和種族等其他因素也會影響發病風險。
迷思二:吃太多糖會導致糖尿病
這是過度簡化的說法。單純吃糖不是糖尿病的直接原因,但長期飲食中過多的糖和精製碳水化合物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和胰島素抵抗,進而增加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
糖尿病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遺傳、生活方式、體重和整體飲食模式等。
迷思三:糖尿病不是很嚴重的疾病
這是危險的誤解。糖尿病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疾病,若控制不良,可能導致多種嚴重併發症,包括心臟病、中風、腎臟疾病、視力問題甚至截肢。
適當的管理和治療可以預防或延緩這些併發症的發生,但糖尿病需要認真對待並終身管理。
迷思四:糖尿病患者完全不能吃甜食
這種說法過於絕對。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整體飲食計劃中偶爾適量享用甜食,但需要計算碳水化合物含量,並可能需要調整用藥或胰島素劑量。
關鍵是總體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並監測血糖反應。
迷思五:我感覺很好,就可以停藥了
這是危險的想法。即使感覺良好且血糖數值正常,也不應未經醫師指導就停止用藥。這可能導致血糖控制不良及併發症風險增加。
糖尿病藥物幫助維持血糖穩定,感覺良好通常正是藥物發揮作用的證明。
迷思六:應該少吃米飯(醣類)、多吃肉(蛋白質)
這需要個別化考量。完全避免碳水化合物並不必要也不健康。均衡飲食包括適量的複合碳水化合物(如全穀類)、健康蛋白質和脂肪。
過量的蛋白質,特別是紅肉,可能增加心臟病和腎臟問題的風險。
迷思七:不能吃甜食,若使用代糖就可以?
情況較為複雜。雖然代糖不直接升高血糖,但某些研究表明代糖可能影響腸道微生物、胰島素敏感性和食慾。
代糖產品可能仍含有碳水化合物和熱量。適量使用代糖可以是管理計劃的一部分,但不意味著可無限制食用含代糖的食品。
迷思八:黑糖、蜂蜜及果糖是好糖,不會影響血糖?
這是誤解。所有類型的糖,包括黑糖、蜂蜜和果糖,都會影響血糖水平。
雖然它們的升糖指數可能略有不同,但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應視為碳水化合物並計入總攝取量。
迷思九:喝秋葵水可降血糖?
缺乏充分科學證據。儘管有些初步研究顯示秋葵可能對血糖有一定影響,但目前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秋葵水能有效降血糖的說法。
秋葵水不應替代醫師建議的治療方案。
迷思十:吃燕麥片可以降血糖?
有條件正確。燕麥含有β-葡聚醣,這種可溶性纖維確實可以幫助緩慢釋放葡萄糖到血液中,有助於改善血糖控制。
但燕麥仍含有碳水化合物,應計入每日總攝取量,且不應將其視為降血糖的單一解決方案。
迷思十一:抗性澱粉比較不會讓血糖升高,應選擇抗性澱粉食物?
部分正確。抗性澱粉確實比一般澱粉對血糖的影響較小,因為它們在小腸中不易被消化。冷飯、熟後冷卻的馬鈴薯等食物確實含有較多抗性澱粉。
然而,這些食物仍含有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應適量食用並計入總碳水化合物量。
迷思十二:糖尿病只能靠藥物控制
不完全正確。糖尿病管理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方式改變(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維持健康體重)、血糖監測和藥物治療。
對某些輕度第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改變可能足以控制血糖,而不一定需要藥物。
迷思十三:只要血糖正常就代表糖尿病已經痊癒
這是誤解。糖尿病目前無法完全治癒,但可以有效管理。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表示病情得到良好控制,但不代表疾病已消失。
停止管理可能導致血糖再次升高。
結語
當我們面對糖尿病這樣一個長期相伴的健康議題時,網路、親友、甚至醫師之間常會出現許多看似合理卻互相矛盾的說法。這些迷思不只讓人困惑,更可能讓患者在錯誤的方向上浪費努力,甚至影響病情。透過一次又一次釐清觀念,我們不是在「糾正錯誤」,而是在建立一套更安心、更科學、更適合自己生活的照護地圖。願意多花一點時間理解這些知識,是對自己的健康負責;而當你真正掌握原理,就能更有信心地吃每一餐、運動每一步、做出每一個選擇。糖尿病雖然不能一時根治,但你有能力成為這場長跑的專家。每一次學習,都是照顧自己的開始。
延伸閱讀:
- [文獻摘要] 水溶性膳食纖維的六大健康效益:實證研究帶你掌握腸道、血糖與免疫調節關鍵
- [文獻摘要] 探討 SCFAs 對胰島素阻抗的影響:五篇研究文獻摘要
- [文獻摘要] 飯後運動降血糖有效嗎?
- [文獻摘要] 探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的多篇研究
- [文獻摘要] 從腸道菌到腸腦軸:10篇研究解析阿斯巴甜的潛在健康影響
- [文獻摘要] LPS是什麼?脂多醣引發發炎與慢性疾病的研究總整理
其他資源:
1. 國民健康署-糖尿病與我手冊
提供糖尿病患者與高風險族群的實用衛教教材,內容涵蓋飲食控制、運動建議、用藥須知、自我照護與血糖監測,幫助建立全方位的健康管理觀念。
👉 前往查看
2. 台大醫院-糖尿病衛教服務
提供個別衛教門診、團體課程、糖尿病病變篩檢等多元照護服務,幫助患者與醫療團隊合作,落實日常血糖管理與併發症預防。
👉 前往查看
3. 國民健康署-《胰島時光》糖尿病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台灣從1980年至今的糖尿病防治歷程,結合公共衛生、基層照護與政策推動,適合深入了解台灣在慢性病領域的努力與轉變。
👉 前往觀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