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廢文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前言:當肥胖變成一種「腸道現象」
我們總被教導:肥胖是因為吃太多、動太少。但 21 世紀的研究開始挑戰這個觀點。即使在相同的飲食與活動條件下,有些人仍比其他人更容易發胖。這並非單純的意志力問題,而可能與我們體內的一個「隱形器官」──腸道菌群──有關。
2006 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的 Jeffrey Gordon 團隊發表於 Nature 的研究揭開了關鍵線索。他們發現,肥胖個體的腸道菌群不僅不同於瘦者,還具有更高的「能量萃取效率」。換言之,同樣一盤食物,有些人會從中吸收到更多熱量(Turnbaugh et al., 2006)。這個發現改寫了肥胖的生物學定義:代謝效率,部分由腸道菌決定。
一、肥胖菌與瘦菌的能量祕密
Turnbaugh 等人(2006)以基因性肥胖小鼠(ob/ob,n=12)與對照瘦小鼠比較。結果顯示,肥胖小鼠腸道中屬於 Firmicutes 門的菌群比例約佔 80%,而瘦小鼠僅約 60%;相對地,Bacteroidetes 比例明顯下降。
當研究團隊將這兩組菌群分別移植到無菌小鼠體內時,接受「肥胖菌群」的受試小鼠在僅兩週內體脂增加了 47%(p<0.01)。分析顯示,這些小鼠從相同飲食中吸收的能量約高出 2%,而排泄物中的未吸收能量相對下降(Turnbaugh et al., 2006)。
結論是:腸道菌能改變能量吸收效率,使「相同熱量攝取,卻導致不同脂肪累積」。腸道菌並非被動的共生者,而是決定能量分配的關鍵變項。
二、人類研究怎麼說:胖瘦真的與菌相有關嗎?
在動物實驗之外,人類研究也出現了相似趨勢。Ley 等人(2006)分析 12 位肥胖者在減重過程中的菌相變化,發現肥胖者 Firmicutes 比例平均高出瘦者 約 20%,且其比值與 BMI 呈中度正相關(r ≈ 0.6)。當受試者透過飲食控制減重後,Bacteroidetes 比例顯著上升,顯示菌群結構可逆。
2013 年,Ridaura 等人於 Science 發表人源移植研究。他們將一對雙胞胎姊妹──一位肥胖、一位瘦弱──的腸道菌分別移植至無菌小鼠。結果小鼠的體脂變化與原主人一致:接受肥胖者菌群的小鼠體重上升 約 10%,脂肪質量增加 約 20%(Ridaura et al., 2013)。
重點在於:腸道菌的影響受飲食結構、基因型與生活習慣調節。菌相不是肥胖的唯一原因,但可能是最被忽略的代謝因子之一。
三、代謝的語言:腸道菌如何「偷」能量
腸道菌會將人類無法直接消化的膳食纖維發酵為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包括乙酸、丙酸與丁酸。這些代謝物可供應腸上皮細胞 約 10% 的能量需求,並進一步影響肝臟、脂肪組織與肌肉的代謝(De Vadder et al., 2014)。
更重要的是,SCFAs 能刺激腸道 L 細胞分泌 GLP-1(胰升糖素樣胜肽-1)與 PYY(肽 YY)。在動物實驗中,SCFAs 攝取可使進食量下降 約 15–20%,同時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與脂肪氧化率(De Vadder et al., 2014)。
這意味著,腸道菌不只影響「吸收多少」,還影響「想不想再吃」。這套透過代謝物與神經路徑連結的系統──「腸–腦軸」(gut–brain axis)──正成為代謝醫學的重要研究方向。
四、飲食如何塑造菌相:你吃的決定誰住在你體內
飲食是影響腸道菌組成最直接的因素。David 等人(2014)於 Nature 的研究顯示,僅改變飲食 三天,腸道菌結構即可發生劇烈變化:
- 高脂、高蛋白飲食使菌群多樣性在三天內下降 約 30%;
- 改採植物性、高纖飲食兩週後,腸道 SCFAs 濃度上升 近兩倍。
Canfora 等人(2019)的回顧指出,富含膳食纖維的飲食可提升益菌(如 Bifidobacterium、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的相對豐度,並使餐後血糖反應下降 約 10–15%。可溶性纖維(如燕麥、洋蔥、菊苣纖維)與發酵食物(如味噌、優格)不只是營養選擇,更是操控「代謝環境」的關鍵。
五、結語:改變體質的關鍵,或許在腸道裡
肥胖不只是熱量過剩的結果,也是一場看不見的「微生物戰爭」。腸道菌能決定我們吸收多少能量、儲存多少脂肪,甚至影響飢餓與飽足的訊號。
我們或許無法改變遺傳基因,但可以選擇餵養對我們有利的菌。綜合現有研究,長期高纖飲食者的肥胖風險較低纖族群降低 約 17–23%(Canfora et al., 2019)。這些數據提醒我們:健康的體質不僅靠節食,而是建立在「菌相共生」的長期關係。
我們不只是吃我們的食物,也在餵養體內的世界。
參考文獻(APA7)
- Turnbaugh, P. J., Ley, R. E., Mahowald, M. A., Magrini, V., Mardis, E. R., & Gordon, J. I. (2006). An obesity-associated gut microbiome with increased capacity for energy harvest. Nature, 444(7122), 1027–1031. PubMed
- Ley, R. E., Turnbaugh, P. J., Klein, S., & Gordon, J. I. (2006). Microbial ecology: Human gut microbe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Nature, 444(7122), 1022–1023. PubMed
- Ridaura, V. K., Faith, J. J., Rey, F. E., Cheng, J., Duncan, A. E., Kau, A. L., et al. (2013). Gut microbiota from twins discordant for obesity modulate metabolism in mice. Science, 341(6150), 1241214. PubMed
- De Vadder, F., Kovatcheva-Datchary, P., Goncalves, D., Vinera, J., Zitoun, C., Duchampt, A., et al. (2014). Microbiota-generated metabolites promote metabolic benefits via gut-brain neural circuits. Cell, 156(1–2), 84–96. PubMed
- David, L. A., Maurice, C. F., Carmody, R. N., Gootenberg, D. B., Button, J. E., Wolfe, B. E., et al. (2014). Diet rapidly and reproducibly alters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Nature, 505(7484), 559–563. Nature
- Canfora, E. E., Meex, R. C. R., Venema, K., & Blaak, E. E. (2019). Gut microbial metabolites in obesity, NAFLD and T2DM.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15(5), 261–273. PubMed
- Kootte, R. S., Levin, E., Salojärvi, J., Smits, L. P., Hartstra, A. V., Udayappan, S. D., et al. (2017). Improvement of insulin sensitivity after lean donor feces in metabolic syndrom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ell Metabolism, 26(4), 611–619. PubMed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