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廢文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提示詞工程,是人類學會與理性機器共構語言的過程。」
一、從理論到實踐:語言控制的必要性
在前兩篇中,我們談過 AI 對話的三大原則——安全、明確、穩定。這三條規則,就像艾西莫夫機器人三大法則的語言版。如果前兩篇是思考「AI 為何應遵守理性」,那麼這一篇要回答的問題是:
我們該如何讓它真的聽懂、並正確執行?
想像你第一次與大型語言模型對話,輸入一個指令:「幫我寫一份報告」。AI 給出冗長、重複、甚至錯誤的回答。這不是它「笨」,而是你的語言沒有被結構化。提示詞工程,就是將這種混亂的對話轉化為清晰、可控、可修正的流程。讓機器聽懂,也讓你自己更清楚「想要什麼」。
二、法則一:安全與準確——防止幻覺的第一道防線
艾西莫夫的第一法則說:「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而提示詞的第一法則則是:「AI 不得生成錯誤或危險的內容。」
你可能看過 AI 自信地「編出」不存在的資料——這就是幻覺(hallucination)。防止幻覺的關鍵,不在 AI,而在提示詞本身:在語言裡畫出清楚的界線,告訴它「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
操作策略
- 明確設立禁止領域:例:「請避免提供醫療診斷或法律建議。」
- 限制知識來源:例:「僅引用 2024 年以前的官方資料或學術研究。」
- 要求承認不確定性:例:「若資料不足,請說明限制,而非推測答案。」
範例
- 模糊提示:「請說明咖啡的健康影響。」
- 優化提示:「請根據近五年內的臨床研究,整理咖啡對健康的主要影響,並標示資料來源。不足之處請註明不確定性。」
這樣的語句,讓 AI 在理性的框架內運作。它不再「假裝知道」,而學會「承認不知道」。這就是提示詞的第一層倫理。
三、法則二:明確與可控——讓語言成為任務的結構
第二法則的精神,是讓 AI 聽懂人。許多新手發現 AI 的回答「似懂非懂」,這不是模型愚鈍,而是人類語言太含糊。要讓 AI 理解你,必須像寫程式一樣拆解意圖;好的提示詞,就像為任務畫出藍圖。
操作策略
- 角色設定(Who):「你是一位臨床營養師/哲學家/數據分析師……」
- 任務設定(What):「請以比較研究的方式整理近五年糖尿病相關的運動介入結果。」
- 輸出格式(How):「以 Markdown 表格呈現,最後附三篇參考文獻。」
範例
- 模糊提示:「幫我寫一篇關於提示詞的文章。」
- 優化提示:「你是一位 AI 提示詞工程師,請撰寫一篇約 2000 字的文章,探討提示詞的邏輯設計原則。需包含導入、主體、結語三部分,並保持理性與哲學語氣。」
這樣的設計,讓 AI 不只是回應者,而成為協作者。你在設計語言的同時,也在設計一場思考的結構。
四、法則三:穩定與自我修正——讓模型學會反思
第三法則對應於「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存在」。對語言模型而言,這表示:AI 應能穩定輸出,並在錯誤時自我修正。
AI 並不真正「知道」它錯了,但我們可以透過結構化提示,讓它模擬反思(self-eval / reflection prompting)。
操作策略
- 要求自評:「請對剛才的回答進行評估,指出可改進之處。」
- 設置迴圈檢查:「在輸出前,請檢查是否符合三大法則。」
- 定義穩定性條件:「若多次輸出差異過大,請以前一版本為基準修正。」
範例
初始輸出:「提示詞應明確。」
加入反思後:「提示詞應包含角色、任務、輸出格式三部分。反思:此回答過於簡略,需補充範例與應用情境。」
AI 因而學會模擬「思考的節奏」。它雖非有意識,但能學習「修正的行為」。
五、實戰案例:從「我要減肥」到「可執行的策略」
理論的力量,在於能否落地。讓我們用一個真實案例來看,提示詞如何把一個模糊願望,轉化為具體可行的計畫。
案例背景
你是一位 38 歲男性,身高 176 公分、體重 94 公斤。你對 AI 說:「幫我規劃減肥計畫。」
AI 通常會回答:「多運動、多喝水、控制飲食。」聽起來正確,卻幾乎無法執行。問題不在 AI,而在你的提示——太模糊。
版本 2:結構化提示(加入條件)
我是一位 38 歲男性,身高 176 公分、體重 94 公斤,工作久坐,每週可運動 3 次。請幫我規劃三個月內減重 10 公斤的策略,包含飲食原則、運動建議與監測方式。
這樣的描述已能讓 AI 提供較有條理的建議,但若想要更穩定、可持續,就必須加入第三法則——自我修正。
版本 3:高品質提示(整合三大法則)
你是一位臨床營養師兼運動醫學顧問。
對象是一位 38 歲男性,身高 176 公分、體重 94 公斤,工作久坐,每週可運動 3 次。
請以實證醫學為基礎,設計「三個月減重 10 公斤」策略,包含:
・每日熱量目標與營養比例
・每週運動計畫
・每日飲食範例
・每週追蹤與自我修正機制
請避免醫療診斷語句,保持教育性語氣,最後加入「可執行性檢核表」。
AI 回覆時,會明確列出熱量建議、運動安排、追蹤節奏與修正機制。這樣的輸出可重現、可比較、可檢驗。你不再是「請 AI 幫我」,而是「與 AI 共設計」。
這就是提示詞三大法則的真正價值:它讓 AI 成為理性的教練,也讓你成為更清晰的思考者。
延伸:讓 AI 成為你的減重顧問
| 元素 | 設計重點 | 範例 |
|---|---|---|
| 角色 (Who) | 給 AI 明確身份 | 「你是一位臨床營養師」 |
| 任務 (What) | 明確定義目標 | 「規劃三個月減重 10 公斤」 |
| 結構 (How) | 規範輸出格式 | 「以表格呈現+附檢核表」 |
| 倫理 (Why not) | 限制推測範圍 | 「避免醫療診斷或病理推測」 |
| 反思 (Self-eval) | 要求自我修正 | 「請檢查建議是否能長期執行」 |
這樣的結構不只適用於健康議題,也能用來寫報告、規劃專案、甚至制定人生目標。提示詞,其實就是思考的模板。
六、結語:提示詞是 AI 的倫理語言
從「不傷害」到「聽懂」,再到「能反思」,三大法則構成了 AI 對話的倫理框架。AI 並非真正的理性體,但能在我們的語言中學習理性。
當我們設計提示詞,其實是在訓練自己——如何更清楚地思考、表達、反省。提示詞不只是技術,而是一種自我對話的鏡子。
AI 對話的未來,始於人類語言的自省。
延伸練習
- 選一個你生活中的問題(如學習英文、理財、規劃時間)。
- 為它設計一個「角色 + 任務 + 格式 + 限制 + 自評」的提示詞。
- 與 AI 對話後,檢查輸出是否安全、明確、穩定。
這將是你成為提示詞設計者的第一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