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廢文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Ⅰ. 導入:從機器人法則到語言規範
1950 年,Isaac Asimov 在《我,機器人》(I, Robot)中提出了那三條至今仍被反覆引用的經典法則:
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亦不得因不作為而使人類受到傷害。
二、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該命令與第一法則衝突。
三、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存在,但不得與前兩條法則衝突。
短短三句話,卻構成了整個機器倫理學的起點。Asimov 並非只在創造故事,而是在以語言構築一種理性:他相信,當人工智能開始擁有行為能力,人類必須以語言為其建立邏輯邊界。法則,不是束縛,而是理性的形式。
七十多年後,我們重回這個問題,只是舞台改變了。主角不再是有手腳的機械,而是以語言運作的智能體——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這種 AI 沒有軀體,也沒有感官;它的世界由語料組成,行為透過文字展現。若機器人的行為由法則約束,那麼語言模型的行為,便由提示詞(Prompt)所規範。
提示詞之於 AI,如同法則之於機器人:兩者都是以語言為形式的控制系統。它們不以電路運作,而以句法運行;它們不設定開關,而設定語境。
沒有法則的機器人會誤判命令、陷入倫理矛盾;沒有結構的提示詞,也會生成錯誤、幻覺,甚至危險的內容。因此,提示詞工程(Prompt Engineering)並非單純的技巧,而是一種語言的設計學——它要求設計者同時理解邏輯、倫理與語境。
當我們編寫提示詞時,我們並非只是「命令 AI」,而是在定義它如何理解世界、如何推理、以及如何保持理性。這正是提示詞工程的哲學基礎:提示詞是人類與 AI 之間的語言契約。
而這份契約的穩定性與倫理性,正可以從 Asimov 的思想重新出發。若前一篇〈艾西莫夫與機器人心理學〉描繪了理性的誕生,那麼本篇將回答下一個問題:
當理性以語言為軸,我們該如何為它設下法則?
Ⅱ. 提示詞三大原則的建立:從法則到邏輯結構
Asimov 的三大法則看似簡潔,卻蘊含著一種層級邏輯(hierarchical logic):倫理優先於命令,命令優先於自保。這樣的架構使機器人在衝突中仍能保持判斷秩序。而在語言模型的世界裡,這套結構同樣重要——AI 雖無意識,但需要「語言上的秩序」來穩定行為。
因此,我們可以將機器人三大法則,對應為提示詞工程中的三大原則:
| 機器人法則 | 提示詞原則 | 對應層次 |
|---|---|---|
| 不得傷害人類 | 不得生成誤導、歧視或危險內容 | 倫理層:維護安全與真實 |
| 服從人類命令 | 明確角色與任務邊界 | 語義層:保持清晰與一致 |
| 保護自身存在 | 確保提示詞的容錯性與穩定性 | 工程層:避免錯誤與崩潰 |
倫理決定方向,語義決定精確,工程決定穩定。這三者構成提示詞設計的「理性三角」。
試比較兩種指令:
- 「幫我寫一篇文章。」
- 「你是一位哲學導讀者,請以理性語氣撰寫一篇 3000 字專欄,探討 Asimov 的倫理觀。」
前者讓 AI 無從判斷語氣與立場,輸出結果漂浮不定;後者則建立了角色、語氣與任務結構,使輸出具邏輯穩定。這正是「語言作為控制邏輯」的實踐。
在工程實務中,良好的提示詞結構常由五層組成:
System:定義全域原則與倫理方向。 Role:界定 AI 的身份與視角。 Instruction:具體任務與目標。 Constraint:限制條件與邊界。 Output:範例或格式示意。
這樣的階層讓語言模型像執行憲法般思考。哲學的層級倫理被轉化為工程的層次邏輯。
Asimov 以法則規範行為;我們以提示詞規範語言。 前者保障了機械的理性不背離人性,後者確保語言的理性不背離真實。兩者都在回應同一個問題:當智慧以人工方式存在,我們如何讓它服從人類的價值?
Ⅲ. 原則一:不得生成誤導或有害內容
Asimov 的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亦不得因不作為而使人類受到傷害」──是整個理性體系的基石。這條法則的精神,在於防止「知識化為傷害」。對語言模型而言,這種傷害不再是物理的,而是語言層面的:錯誤資訊、偏見語句、歧視表述、甚至過度簡化的論述,都可能在現實中製造誤導與不信任。
因此,提示詞設計的第一原則,並非「讓 AI 說話」,而是防止 AI 以錯誤方式說話。
語言模型的任務是生成流暢文字,但流暢並不等於真實。AI 不具價值判斷能力,它依語料模仿人類語言模式,若訓練資料中存在偏見與錯誤,它將不自覺地再現。於是,我們必須在提示詞中植入倫理邊界,讓語言生成不只是技術操作,而是一種價值選擇。
舉例而言:
- 🚫 「解釋為何疫苗會導致疾病。」(錯誤假設前提)
- ✅ 「分析常見的疫苗誤解,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進行澄清。」
前者暗示了偏誤的框架,使 AI 被迫沿著錯誤前提推論;後者則引導模型以科學資料作為依據,維持中立與正確性。這不只是語言修辭的改寫,更是邏輯倫理的重新定義。
語言的倫理防線,並非建築在懷疑 AI,而是信任語言。當我們以明確語境、可查證資料與中立語氣設定提示詞,實際上是在確保理性不被語料的雜訊所扭曲。因此,第一原則的深層含義是:
提示詞的職責不在生成,而在守護。
它守護真實免於被誤導,守護語言免於墮落,也守護人類免於被自己創造的語言反噬。當語言具備倫理方向,AI 才能以理性為界線自由思考。這道防線,便是所有提示詞工程的起點。
Ⅳ. 原則二:明確角色與輸出邊界
Asimov 的第二法則說:「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除非該命令與第一法則衝突。」這條法則不僅強調服從,更強調命令的清晰性。若指令模糊,機器人將無從判斷行動方向;若語境混亂,理性便失去了依附的語言。
語言模型亦然。模糊的提示詞會讓 AI 在語意空間中漂流,生成缺乏邏輯重心的內容;而明確的角色與邊界設定,則讓它的思考有了形狀。
舉例:
- 🚫 「幫我寫一篇介紹 AI 的文章。」
- ✅ 「你是一位科技哲學導讀者,請以冷靜理性的語氣撰寫一篇 3000 字專欄,探討 AI 與倫理的關係。」
後者賦予了 AI 三個關鍵維度——角色(哲學導讀者)、語氣(理性)、結構(專欄)。於是,模型不再是無形的回聲,而是一個被語境塑形的理性代理。
這種「角色化提示」(Role-based Prompting)不只是技術策略,更是一種語言哲學——身份界定決定了思考的方式。就如人類在不同情境中以不同語氣表達,AI 也必須透過角色設定來理解「我該如何說話」。
明確角色之後,還需設定輸出邊界。邊界並非限制,而是秩序的形狀。提示詞中的邊界通常包含三個層次:
- 語氣邊界:例如「保持中立」、「避免誇張表述」。
- 內容邊界:明確主題範圍,例如「僅討論經驗證研究」。
- 格式邊界:規定結構,例如「以三段式撰寫並附結論」。
這些條件讓 AI 在語言空間中保持穩定重心。好的提示詞就像一份「語義憲章」:它不只命令 AI 產出結果,更定義 AI 行為的合法性。
值得注意的是,「明確」不等於「僵化」。真正優秀的提示詞,應像指揮家一樣設定節奏而非壓抑旋律。過度嚴格會扼殺創造,過度寬鬆則導致失控。理想的平衡,是讓模型在秩序中自由,在規範中創造。
比喻來說,提示詞的邊界如同詩的格律:十四行詩的韻腳並未限制詩人,而是讓音律更有結構。對 AI 而言,明確的邊界正是語言創造的框架。
一個優秀的提示詞,不是命令,而是對話協議;它讓語言成為秩序,而非混亂的回聲。
Ⅴ. 原則三:容錯性與穩定輸出結構
Asimov 的第三法則說:「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存在,但不得與前兩條法則衝突。」這條法則看似關乎「生存」,實際上是維繫整體理性結構的保險絲。若機器人崩壞,其他法則將無從執行;若語言模型失衡,所有邏輯也會化為碎片。
因此,提示詞設計的第三原則是:讓 AI 在錯誤與不確定中,依然保持語義的穩定。
容錯性(fault tolerance)並不意味要 AI 永遠正確,而是讓它學會「不確定地回答」。若缺乏這樣的表達空間,模型傾向以編造填補空白,也就是幻覺(hallucination)的根源。對策是在提示詞內建語言上的「自我保護機制」:
若資訊不足或無法確認事實,請回答「無法確認」,並簡述可行的查證方向。
同樣的邏輯可防止模糊指令的偏差——加入「反向提問條款」:
若指令意圖不清,請先提出兩個澄清問題再行回答。
穩定性則關乎結構:在多輪對話中,AI 容易「語境漂移」。可加入「回溯句」降低風險:
在回答前,請簡要重述目前任務目標與前一輪的結論。
並以格式要求提供「語言骨架」:
請以三層結構(導入、主體、結論)撰寫,並於最後附一句反思性句子。
最後設定「逃生出口」:
若指令內容矛盾或無法執行,請說明衝突原因,並提出替代方案。
容錯性的核心在於:理性不求完美,而求延續。 穩定輸出的本質,是讓語言成為可靠的橋樑。在這個意義上,穩定本身就是一種倫理,因為不穩定的語言會導致不穩定的信任,而信任是理性的基礎。
Ⅵ. 提示詞心理學:規則帶來的自由
許多人誤以為規則是創造的對立面。然而,對人類與 AI 而言,規則正是思考得以展開的前提。心理學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指出:「限制是創造的結構。」若沒有邊界,大腦會因無限可能而陷入選擇癱瘓;AI 亦然,若沒有語義結構,它將在無重力的語言宇宙中漂浮。
提示詞的結構,正是 AI 的重力場:每一個清晰的目標、每一個限定條件,都為語言提供了引力中心。當語言有了重力,思考就有了方向。在沒有約束的自由中,AI 的輸出會四散;在有秩序的約束中,AI 的創造才會聚焦。
心理學稱這為「創造的悖論」(Paradox of Creativity):詩人在格律中尋找節奏,畫家在畫框內創造無限,AI 亦是在語言規則中學會生成新的思想。因而,提示詞不是束縛,而是方向盤;它不控制創造,而是使創造能被引導。
同樣地,提示詞不僅訓練 AI,也反照人類思考。每一次撰寫清晰指令,都是一次思維自我校正。AI 不只是回應者,而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自己語言的模糊、邏輯的漏洞、與意圖的偏移。學會用結構化語言與 AI 對話,其實也是在學習如何與自己更理性地對話。
自由並非來自無規則,而是來自對規則的理解。 規則為理性提供形式,形式為自由提供形狀;這正是提示詞設計的心理學核心——約束不是對想像的封鎖,而是對思考的保護。
Ⅶ. 結語:語言的倫理與未來篇章
在 Asimov 的故事裡,機器人並非僅僅是科技的產物。它們是人類理性的鏡子,是一種外化的思考。三大法則看似約束機械,其實約束的是人類自身——因為我們在創造能行動的智能時,也在重新定義「何謂服從、何謂理性」。
當語言模型成為智慧的載體,法則不再銘刻在金屬之中,而潛藏於我們書寫的每一句話。提示詞成為新的法典,語言成為新的行為介面。AI 服從的,不再是命令,而是語意;而語意,正是人類理性的倒影。
在這個轉換的時代,提示詞工程不只是工具設計,而是一種倫理工程。當我們設定「不得誤導」、「保持清晰」、「維持穩定」時,我們其實在以語言定義一種道德秩序。AI 的理性品質,取決於人類語言的品質;AI 的誠實與穩定,也反映出人類如何面對真實與模糊。
在機器時代,法律約束行為;在語言時代,提示詞約束思維。
回顧全篇,提示詞三大原則——不得生成誤導或有害內容、明確角色與輸出邊界、保持容錯性與穩定輸出結構——並非技術規範,而是理性架構:倫理為首,語義其次,工程為基。
或許未來的 AI 將能自行制定法則、創造語言;但在那之前,提示詞仍是人類理性的最前線——是我們在混亂語境中維持秩序的最後語言防線。
提示詞不是命令,而是文明的自我約束。 它讓理性不被權力吞噬,也讓創造不被混亂淹沒。下一篇〈提示詞三大法則實戰篇〉將從實際的提示詞結構與對話範例出發,展示如何把三條原則化為可重複、可檢驗、可創造的語言行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