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廢文

[Health] 超平凡減重策略

「如果一切可以重來,你會選擇重新開始嗎?」 很多人覺得減重很難,甚至認為自己天生「易胖體質」,連喝水都會胖。這篇筆記獻給曾有同樣念頭的你——也獻給過去的我。 我總對自己說:「我還年輕、還健康,不需要減重。」但那只是自我安慰。直到去年,我因為毛囊炎併發蜂窩性組織炎而接受清創手術;我以為那是偶發,沒想到今年三月,同一位置又再度發炎,甚至形成硬塊。 那一刻我愣住了。 毛囊炎併發蜂窩性組織炎並不是隨便就會發生。 這是一記警鈴—— 我的身體在示警:它出了問題。 我知道自己得先處理最明顯的危險因子: 肥胖。 因此,從四月起我開始了減重旅程。寫下這段文字時,歷經 3.5 個月,我把體重從高峰 94 公斤降到 81 公斤。接下來,是我一路摸索、查證與實作的重點整理。

[health] 大腸癌患者規律運動能延長存活率?CHALLENGE 試驗給答案

一、台灣大腸癌的現況

大腸癌是台灣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資料,若患者在 第二期就診斷並接受治療,五年存活率約可達 91%; 若在 第三期,五年存活率則約為 80%

這些數字顯示,只要早期診斷並接受標準治療,存活率相當可觀。然而,對於已完成手術與化療的患者來說,復發與死亡的風險仍然存在。如何在「正規治療結束後」進一步提升存活率,一直是臨床上重要的課題。

二、CHALLENGE 試驗:劃時代的科學發現

近期發表於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CHALLENGE 試驗,是首個針對大腸癌患者進行的 運動介入措施隨機對照試驗

研究納入 889 名第二期高危與第三期結腸癌患者,所有人皆已完成手術與化療,再隨機分為兩組:

  • 運動組:接受為期三年的結構化運動介入措施
  • 衛教組:僅提供健康教育資料

三、研究結果:運動能「額外加分」

研究團隊追蹤長達八年,結果顯示:

  • 五年無病存活率(DFS)
    運動組:80.3%; 衛教組:73.9%
    絕對差距:6.4 個百分點
    危險比(HR):0.72;95% CI:0.55–0.94;P=0.02
  • 八年整體存活率(OS)
    運動組:90.3%; 衛教組:83.2%
    絕對差距:7.1 個百分點
    危險比(HR):0.63;95% CI:0.43–0.94

這代表:即使已完成手術與化療,規律運動仍能進一步降低復發風險、延長壽命。 這是臨床上罕見的「硬結局」證據,足以改變我們對運動在癌症照護中的角色定位。

四、臨床意義:運動不是替代,而是補充

這項研究帶來三個重要訊息:

  1. 運動不是取代藥物或手術,而是在完成標準治療後,給予患者「額外加分」。
  2. 低成本、高可行性:運動不像藥物昂貴,也沒有嚴重副作用(最常見的是肌肉骨骼不適)。
  3. 賦能患者:病人能積極參與自己的康復過程,而不是被動等待,這對心理健康也有幫助。

五、如何實踐運動介入措施

CHALLENGE 試驗中的運動組,採取的是一個結構化的運動計畫:

  • 運動種類:以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為主(如快走、健走、慢跑、腳踏車)。
  • 運動頻率:每週 5 天,每天 30 分鐘,總計至少 150 分鐘
  • 運動強度:維持在最大心率的 60–80%,或以自覺費力評估達到「稍微喘、仍能交談」的程度。
  • 執行方式:前 12 個月有專業運動指導員監測與協助,確保安全性與依從性;之後逐步轉為自主運動,並透過紀錄追蹤習慣。
  • 總介入時間:三年。

👉 對一般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 循序漸進,並與主治醫師或復健師討論,依照自身健康狀況來調整。

六、結語:科學帶來的希望,也適用於所有人

CHALLENGE 試驗證實,運動能在完成正規治療後,進一步降低復發風險並提升存活率。
運動是正規治療的補充,而不是替代。

同時,這項研究也提醒我們:不只是癌症患者,每一位健康的成人都應該正視運動的價值。規律運動能降低慢性病風險、提升生活品質,讓我們更有活力,享受更長壽與健康的人生。

📚 參考資料

本著作依據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釋出。內容如有錯誤 煩請不吝指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