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To] 我的家人有囤物症,我該怎麼辦?

囤物症的診斷與流行病學

囤物症(Hoarding Disorder, HD)在 2013 年被納入 DSM-5,從強迫症(OCD)中獨立,核心特徵為 難以丟棄物品、過度取得,以及造成生活空間功能受限。這不是單純的收藏嗜好,而是與痛苦、 功能受損相連結的臨床症候群[2]。

在流行病學上,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顯示,一般人口的囤物症盛行率約 1.5%–6%;症狀常於 青春期至成年早期逐步出現,並呈現 慢性且隨年齡加劇的軌跡,臨床上多在中老年階段才就醫。 此外,跨年齡大型族群研究亦發現,年齡每增加數年,符合 HD 的比例與嚴重度都上升,性別差異不明顯或有限 [1][2]。

為什麼會發生囤物症?(病因與機制)

囤物症並非單因果的結果,而是多層因素交織的表現。現有綜述指出,認知/神經機制、情緒與依附、人格與行為傾向、以及生態社會脈絡 共同影響囤積的形成與維持[2]。以下為臨床上最具解釋力的面向與其如何驅動症狀:

① 認知與決策處理

HD 個案常見分類困難、過度審慎的決策風格、與對「丟錯東西」的高災難化。在實務上表現為:面對 「保留或丟棄」的二選一決策時,花費過久時間、反覆權衡、最終傾向保留;對物品的「未來可能用途」與「主觀價值」評估偏高, 形成「以防萬一」的保存策略,長期累積即導致雜物堆積[2]。

② 情緒與依附連結

許多個案將物品視為過往關係或自我敘事的象徵性延伸,使得丟棄被體驗為關係或自我片段的喪失。 HD 亦常與焦慮/憂鬱共病;在重大壓力或失落(如喪親、離婚、失業)後,症狀可能惡化。 在這條路徑上,囤積充當了緩解負向情緒的短期策略,卻以雜亂與功能受損的長期代價為代償[2]。

③ 人格與行為傾向

研究指出,完美主義、猶豫不決、拖延與囤積嚴重度相關。完美主義使個案追求「最佳」分類或保存方案, 導致決策延宕;拖延則使清理任務不斷遞延,雜物量呈指數式累積[2]。

④ 生物學與遺傳易感性

家族與雙生研究顯示囤積行為具有遺傳成分;雖然具體分子機制仍在釐清,但這些結果支持 「生物—心理—社會」的整合模型:遺傳易感性與環境壓力(例如創傷、資源限制)交互作用,增加 HD 的風險 [2]。

⑤ 生態社會脈絡

社會孤立、長期獨居、資源可近性(易於取得低價物品)、以及文化上的「避免浪費」規範, 都可能使「保留」比「丟棄」更具心理或社會上的合理性,進而維持甚至強化囤積模式。年齡增加伴隨的 執行功能下降與安全風險(跌倒、火災阻塞)使高齡 HD 成為公共衛生議題[1][2]。

臨床摘要

  • HD 多在青春期起病、慢性進展;盛行率約 1.5%–6%,並隨年齡上升而加劇[1]。
  • 致病機制為多因素疊加:認知決策困難+情緒依附+人格傾向+遺傳與社會脈絡共同作用[2]。

參考資料

  1. Postlethwaite A, Kellett S, Mataix-Cols D. Prevalence of hoarding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Affect Disord. 2019;256:309–316. [PubMed]
  2. Dozier ME, Ayers CR. The Etiology of Hoarding Disorder: A Review. Psychopathology. 2017;50(5):291–296. [PubMed][PMC]

我不是臨床人員,家人也拒絕溝通,該怎麼辦?

面對囤積行為時,如果你不是臨床工作者,甚至連家人都拒絕溝通,看似無解,但其實台北市政府已經制定 「社區囤積行為處理原則」,提供市民一套合法、清楚的應對流程。以下將完全依此原則進行說明。

台北市社區囤積行為處理原則的核心精神

何謂囤積行為?

指住家或周邊環境持續堆積物品,造成空間功能喪失,並導致 公共安全、環境衛生或傳染病風險

處理原則的適用範圍

- 發生在 公寓大廈公共區域 的囤積行為。
- 發生在 私人住宅內,卻影響到鄰居生活或公共安全的情況。

第一步:如何啟動處理流程

通報管道

1999 市民熱線、里長或里幹事、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

任何市民皆可通報,並建議附上照片或影片,讓案件更快被受理。

第二步:誰來負責?

公共空間囤積

主管機關:建管處
協辦單位:環保局、消防局、警察局

公共空間囤積案件會由建管處主責,必要時會召開聯合會勘。

私人住宅囤積

主管機關:區公所
協辦單位:社會局、衛生局

區公所會召集相關單位進行聯合會勘,並依狀況分案處理。

第三步:依不同情況啟動措施

公共空間案件

限期清除公告

建管處張貼公告,7 日內限期清理。

強制清運與裁罰

若逾期未清,環保局會執行清運,並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裁罰。

私人住宅案件

社會局介入

若涉及失智、精神疾病或社會福利需求,由社會局社工進行輔導與轉介。

衛生局介入

若涉及傳染病或公共衛生風險,會由衛生局依法通知、強制清理或裁罰。

社福團體支援

若行為人願意改善但能力不足,可由社會局媒合志工或團體協助清除。

第四步:你能做什麼?

收集事證

拍照、記錄異味、鼠蟲孳生或安全疑慮,成為後續通報依據。

通報流程

善用 1999 熱線或透過里長、管委會發動正式通報。

保持角色適度

無需直接與家人正面衝突,由官方依程序介入,你只需配合。

關心自己

囤積處理過程耗時且伴隨壓力,必要時尋求心理支持或外部協助。

結語

即使你不是臨床工作者,且家人拒絕溝通,只要依循 台北市社區囤積行為處理原則,就能透過政府單位的程序合法介入。 你的角色不是直接清理或強制干預,而是 蒐證 → 通報 → 配合 → 自我保護

資料來源:
「臺北市社區囤積行為處理原則」

本著作依據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釋出。內容如有錯誤 煩請不吝指教

留言